70時年代的中國應該是法國思想家心中的烏托邦吧!我感覺我好沒思想,看到的只是影片中實際人事物,完全不能透過影像看到更深層層次的東西,我為此感到自卑。
我相信不出一個月就連看過的也會忘記,因此留個足跡吧!
我對七八十年代國產(chǎn)的印象全是由國產(chǎn)電視劇構建的,這很危險,然而好多人都沒意識到,就像很多人眼中的美國是由好萊塢電影構建的,這很可怕??墒强醇o錄片形成的觀感又有幾分真實性。
2.1上海電機廠后,加放了民國犯人處決,輕描淡寫地就是一槍,繅絲廠童工熟練操作下,幾分膽怯的偷瞥,印象深刻。
[img=1:C][/img]
在《愚公移山》的《京劇排練》一章中,攝制組來到中國京劇院四團。觀摩了樣板戲《龍江頌》的排練現(xiàn)場。
[img=2:C][/img]
樣板戲,全稱革命樣板戲,指1967至1976年間,由官方通過《人民日報》、新華社認定的一批在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定稿,主要反映當時中國共產(chǎn)黨政治立場的舞臺藝術作品。代表作有革命現(xiàn)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龍江頌》《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杜鵑山》等,以及革命現(xiàn)代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
由于這些作品描寫的都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進行武裝斗爭和經(jīng)濟建設的現(xiàn)代生活,被賦予了更廣泛的政治意義:被納入了與所謂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占領舞臺相對立的革命文藝路線,被當作批判劉少奇、周揚修正主義文藝黑線的論據(jù)和武器,被奉為工農兵占領文藝舞臺、文化大革命的典范。
[img=3:C][/img]
《龍江頌》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的一個京劇劇目,被列為樣板戲、紅色經(jīng)典之一。由劇作者江文、陳曙等根據(jù)福建漳州的位于九龍江上游的玉枕大隊抗旱事跡所創(chuàng)作。1964年被上海新華京劇團改編成京劇。后來江青將劇…
“愚公移山”情節(jié)跌宕的紀錄片片 為什么取名:COMMENT YUKONG DEPLACA LES MONTANGNES?(愿知情人指教)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00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