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第一次知道要去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其實我是拒絕的。因為這故事太熟了,差不多可以說已經到了能夠默寫全部情節(jié)的程度了。其次是我發(fā)現導演是五阿哥。這年頭演員和導演互換身份玩跨界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第五代導演們(除了可憐的陳凱歌)更是紛紛斬獲影帝。不過五阿哥的轉型我更認為是企圖復制小燕子趙薇的成功。蘇有朋的上一部毫無誠意的《左耳》已經徹底暴露了他企圖通過取巧的題材和演員賺快錢的司馬昭之心。
不過嘛,經典注定是要不斷被翻拍的,如射雕英雄傳最近不是又有新版了么。真正讓我感興趣的是中日韓三版翻拍這個噱頭。中日韓三國雖然屬于統(tǒng)一文化圈,但語言文字各不相同,民族性也有巨大差別,這樣的三國拍同一題材電影,可以玩味的東西就太多了。料想北海三國芬蘭瑞典挪威要是也拍同一題材,大概會一模一樣吧。
既然一開始就是抱著對比的角度去看的,原著我又非常熟悉,那么,這篇評論的重點自然也就不僅僅局限在本部電影了,而是基于原著,全面的對比三個版本。
我們先看看時間表:
原著:2005年
日版:2008年
載著石固的監(jiān)車徐徐開往法庭,待行到首爾大橋時發(fā)生了嚴重車禍,監(jiān)車嚴重撞毀并掉落江河。打撈上來后,發(fā)現四具尸體,司機和兩名警察還有石固的。鏡頭轉向一處韓國偏靜的小城鎮(zhèn),石固和花善允兒一起開心的做著偏飯,畫面唯美。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監(jiān)車車禍是石固和警探同學珉范精心策劃,而車里的“石固”尸體其實是花善的前夫。就這樣,他們瞞天過海,幸??鞓返纳钕氯ァ?/p>
石固從案發(fā),就已經準備為花善頂罪,他把花善前夫的尸體藏起來就是為了以防有一天真的被查出來也依然可以順理成章地為花善頂罪。
石固從警察同學開始懷疑自己的時候,就說了”一切都不會改變“的話,真相不重要了,真相不會改變任何事情,但有些幸福會煙消云散。
石固愛花善嗎?當然愛,有多愛?各位看官心知肚明。
最后擊潰石固的點就在于花善的崩潰,這也是眾備胎最容易出現的心理,覺得自己好像給女神添麻煩了,自己好失敗,自己真的是個廢物,自己不過是個拖后腿的吧?看到這里,作為同樣備胎過的自己表示感同身受。
有人會說,石固那么聰明,為了一個漂亮女人頂罪,可惜了吧?
有這么一種觀點,石固這么聰明,應該讓石固活著的意義更大,更有價值。
但石固自己也說過,在沒有遇到花善之前,自己不過是一個每天都在想死的人。
那么,一個聰明人和一個不那么聰明的人,一個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和一個對生活毫無眷戀的人,哪個人活著對社會更有意義?
沒有絕對的對與錯,都是相對的,這不片子也不是讓人去評判對與錯
喜歡東野小說在最后爆發(fā)式的反轉和顛覆,也喜歡對于人性的討論。棒子似乎也鐘愛日系小說的改編日系小說,或許因為導演是女性的緣故,影片對于人物情感,尤其是愛情的刻畫尤為突出,尤為深刻,而這種情感的渲染在讀小說的時候并沒有感到如此大的沖擊。
相比于“白夜行”的失敗改編,本片似乎找到了一個更合適的切入點,反過來講“白夜行”的內容更為龐大,就篇幅來說足有“嫌疑人X的獻身”兩倍之多,以同樣影片時長來敘述,能給導演的空間顯然不可同日而語,不僅如此,本片還進一步減少人物,更改關系,讓影片的故事講得更圓滿,更貼合觀眾心里,不論這是不是導演的一廂情愿,無疑這些細節(jié)的改動讓影片更流暢,更清晰的表達導演的想法。
對于推理迷來說,影片對于懸念和推理的處理雖然完整,沒有硬傷,但相對弱化了,缺乏小說中在結局看似揭開卻又被最終反轉的氣勢。
小說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究竟制造一個謎題和解密那個更難”,在本片中一帶而過,取而代之的是內牛滿面的刑警和女主角,用刻骨的愛去打動人
嫌疑人X的獻身:韓版女主的改動挺有意思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60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