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看完電影回來不到3點,在心里打腹稿,決定寫一篇觀后感。結(jié)果在4點多睡著了。書評或影評我?guī)缀跏菦]有寫過的,因為要把幾十萬字或兩個小時的影像用幾百上千字說清楚,不容易。大都只能找一個不同的切入點,引出些道理和感悟,基本算是完事。高階一點的,再給你剖析剖析作者或?qū)а莸囊鈭D和手法,基本上也是“自以為”。
《八月》雖然被我標注為想看卻并沒有在第一時間選擇觀看,最終決定去看是為了支持國產(chǎn)“文藝片”。它是標準意義上的文藝片,名不見經(jīng)傳的演員,黑白影像,帶有自傳體意味的電影。
電影英文名是《The summer is gone》。就好像多年以后的回憶,總是以“那年夏天”或“夏天結(jié)束了”為時間的引子。電影的主角叫小雷,12歲,小升初的夏天,遇上國企改革,父輩正在經(jīng)歷一場浩劫,但是表面看似平和,內(nèi)里暗涌潛流。
電影的開始,一家三口在局促的小房子里吃飯,風扇發(fā)出比電視還要大的呼呼聲,小雷問媽媽“為什么這個菜是苦的”,媽媽說“夏天要多吃苦的”。吃完飯,爸爸給小雷做雙節(jié)棍,用搟面杖,媽媽一邊洗碗一邊念念有詞,“孩子怎么才能…
1994年,內(nèi)蒙古電影廠,
一個孩子和父母的平凡生活。
場景平凡,演員平凡。
故事更是不能再平凡。
但這部電影卻戰(zhàn)勝所有對手,
獲得去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
最佳新人獎,
以及其他一大批電影節(jié)獎項。
<圖片1>
這部電影叫《八月》,
今年3月24日,它上映了。
<圖片2>
導演張大磊把自己的童年往事搬上了銀幕,雖然講的不是自己的故事,但是還是通過自己的觀察將不少生活的細節(jié)放到電影里。安靜、白描到極致,在沒有電影分級,沒有藝術(shù)院線的中國電影市場,《八月》在這怪異的電影圈里,反而被襯托成了一枚安靜的怪咖。
但電影告訴了觀眾一件事,當你回憶起一個經(jīng)常在夢中縈繞的,小時候的場景,聽到一首23年前的老歌,想起小時候父母和你說過的話語,一部電影就成了。
<圖片3>
看客不需要被電影教育,電影可以沒有觀后感,只要為你留住一段好時光。
黑白的色調(diào),頻頻出現(xiàn)的長鏡頭、安靜的節(jié)奏,《八月》的風格令人想起侯孝賢和楊德昌,想起新浪潮電影中,善于用孩子的視角觀察時代的變革,回首童年時代的華語電影——
<圖片4>
…
金馬53最佳劇情片上映。
九十年代也很美好,僅以此片獻給我們的父輩?!獙а?br>(不建議午后和晚上服下這枚安利,對劇情片不怎么感冒的同學更要注意,黑白色畫面本來就很催眠了。)
(排片挺有象征性地,東瀾岸第一天就上了三場,還都挑的人流量特別少的時間段,我花了一張票的錢看了一場相當于包場的電影,因為壓根就沒有別人去看,可能是今天上映第一天,沒什么人知道,而且宣傳做的也少,在公眾號不發(fā)起推送某些大V影評人發(fā)聲之前,票房應該是不怎么樣的,但對目前為止這部影片所有的口碑來說
《八月》是由愛奇藝影業(yè)、北京麥麗絲影視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永旭良辰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等聯(lián)合出品的劇情片。該片由張大磊編劇執(zhí)導,孔維一、張晨、郭燕蕓等主演。影片于2017年3月24日在中國內(nèi)地上映。電影講述了九十年代初期之際的呼和浩特,國家開始實施國有單位轉(zhuǎn)型,鐵飯碗被打破,國有制片廠家屬院里,每一個簡單家庭的生活都被改革所影響,而少年小雷就這樣在經(jīng)濟變革與家庭改變之間懵懂成長的故事。2016年11月26日,影片獲得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和最佳新演員獎。
聽說是獲獎片才去看的,其實不難看,但是不是我喜歡的,居然用黑白片來呈現(xiàn)。如果不是花了錢在電影院看的我可能不會看完。這部追憶90年代生活氛圍的作者電影,呈現(xiàn)了罕見的中國九十年代生活圖景,創(chuàng)造了超越地域和背景的時代情感共鳴,它的可貴之處在于,對時代感的表現(xiàn)是利用作者體驗,而非簡單的符號。
專訪《八月》導演張大磊:消逝了的舊時光,在電影里活過來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87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