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
1 從紅衣少女到特殊歷史時期的反思
科學賜予人類的最大禮物是什么呢?是使人類相信真理的力量??灯疹D。這是電影《紅衣少女》電影中,主角寫在墻上的一段話。
這個電影是拍攝于1985年,直接正面反思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
反思一件事,其實具有雙重可能性。它既可以是對痛苦的不斷挖掘,如同在黑暗的深淵中尋找答案,不放過任何一絲細節(jié),深入剖析痛苦的根源與影響。比如《芙蓉鎮(zhèn)》,我們或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本質。然而,反思也可以是往美好的方向暢想,就像展開一雙翅膀
前天央視六臺播出老電影“紅衣少女”,六七十年代人大概都會有印象,85年出品,講的是一個個性獨立些許叛逆的女中學生及其學校家庭的人與事,與我們成長年代同齡。這至少是我第三次看此片,當年看即與我心有戚戚焉,十年前我集中看小時候的老電影,這部相對年輕的片子自是其中之一,現在人到中年再看仍是很有思考很贊嘆。
女生安然聰明獨立正直直接,喜歡踢足球、吹口哨,跟男生郊游,喜歡穿一件標新立異的沒有紐扣的紅襯衫,這些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可能算不上什么,對不起,那是八十年代。但是接下來的作為: 在課堂上當眾指出班主任老師的錯誤,揭穿班長的虛偽,恐怕現實主義教育出來的現代孩子中也很少見,即使當前社會已是個性自由與民主意識大行其道。
安然能理解深厚博大的情感卻不甚了了生活中與利益相關的瑣碎規(guī)則,她堅信“正義感和誠實”是做人的準則。注意,個性背后不是自我,而是正義與誠實,真的難能可貴。
我一直欣賞安同學這種類型,當年我也是這般學習好但喜歡突破一些常規(guī),喜歡有個性有意思的人和事,喜歡有自己的一定之規(guī),但比較安同學中庸太…
《紅衣少女》這部影片構思新穎,即使放在現在重看,也能令人耳目一新。無論是生活場景的展現,還是人物形象的刻畫,電影語言的運用 都顯示出質樸清新的藝術風格。讓人從平中見奇,淡中品味,小小的生活天地蘊含著深廣的人生課題。
安然,一位16歲的少女,告別童年,步入青年,她以自己的眼睛純真的去看待生活 以自己的心靈去感悟人生,呼喚人與人之間應有的真誠。這一人物是散發(fā)著思想解放時代光芒的銀幕新人形象。
安然形象的創(chuàng)作成功最重要的基礎在于藝術家對生活的親切感受,以及對藝術的真誠追求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女作家鐵凝的中篇小說《沒有鈕扣的紅襯衫》在文壇掀起一次不大不小的風波,女導演陸小雅改編并執(zhí)導電影《紅衣少女》,非常敏感地描述了一個少女在生活中青春懵懂的意識和不諳世事的單純,卻又在朦朧中感到大人世界的不可知,這種細膩的手法不論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很有新意的。
演安然姐姐的羅燕,是史蜀君導演的《女大學生宿舍》,她身上有一種書卷氣,很適合女編輯的身份。
演安然的鄒倚天是北京八中合唱隊的,攝影師當時選了幾個孩子,發(fā)現鄒倚天長相很生動,短短頭發(fā),眉宇開闊,表情特別純凈,透過大眼睛發(fā)現這個孩子很有靈性。
安然,一個普通的高中生,鄒倚天靠著自己的表演天賦,在導演的悉心指導下,成功的塑造了人物聰明刻苦,積極,熱情,爽直的形象,刻畫了人物在遇到麻煩時的矛盾、迷惘、孤獨、困惑的內心感觸。鄒倚天的表演帶有孩子的靈氣與自然,不矯揉造作。
等待的路上荊棘叢生。做認為正確的事,就永遠不會錯。但卻不會被理解。于是,便只好這樣安慰自己,做正確的事,終有一天會被理解的。西方文化強調自我的滿足,自身有完全的自足性。它就是它自己。
而東方文化卻強調個人必須在他者編織的認識羅網找到一席之地,必須被他者所接受所認同,個人才能夠得到這種自足性。 但問題在于作為判斷的標準的大眾它本身是缺乏判斷力的,不必諱言的說它本身是庸俗的判斷。因此,強調個人在這一價值體系里得到認同和接受,固然可以拒絕大惡,但大善也同樣被拒絕了。
我們在國際勞動婦女節(jié)放映了國產老片《紅衣少女》,此非無心之舉。至少,它直接導致了消費者權益日《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觀影活動的流產。于我,很多尚不成型的想法在腦子里爽一下就好,寫出來不僅累,還沒動筆就厭倦了。不過前幾天旁聽了一堂課,所見所聞又支持我試著梳理一番。
那是兩節(jié)連堂的高一語文課,講《荷塘月色》,大家都熟悉。老師統(tǒng)共叫了十來個同學回答問題,只有一次是女生。如此明顯的傾向性連我這種遲鈍的人都注意到了
【紅衣少女】1985年,等待或者逃離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85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