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好萊塢的夢工廠:美國電影的輝煌與第一批叛逆者1918--1928
1、一戰(zhàn)后好萊塢的崛起:搭建大型攝影棚;編劇撰寫故事腳本;星探尋找發(fā)現(xiàn)明星;
布景設計師創(chuàng)造輝煌的建筑(《巴格達竊賊》);服裝設計師調和時尚和個人風格,根據(jù)明星調整設計;化妝師發(fā)明新的化妝技術;工程師發(fā)明布光:三點布光發(fā);軌道車使攝影級移動,讓畫面漂移;明星合同的簽訂,明星被公司控制;——標準化、可控性。(制片廠體制)
2、電影公司;米高梅——擁有比天上星星還多的明星,它的電影豪華而樂觀
Episode 10 - Movies to Change the World
【配音】
十九世紀末,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閃亮登場,進入人們的生活。恰似夢幻。電影已成為今天數(shù)十億美元的全球娛樂業(yè)。但是推動電影發(fā)展的,不是票房或演藝圈,而是激情和創(chuàng)新。那就讓我們踏上世界之旅,親自去找尋促進電影發(fā)展的動力吧。我們將從這些人的身上去發(fā)現(xiàn),《雨中曲》的導演斯坦利?多南,澳大利亞導演簡?坎皮恩,演員香川京子,她出演了也許是有史以來最棒的電影。以及世界最著名的演員阿米特巴?巴強,還有馬丁?斯科塞斯和斯派克?李,拉斯?馮?特里爾和黑澤明。
歡迎收看《電影史話》:一部電影的史詩。一部穿越120年時光,瀏覽世界六大洲,上千部影片的宏篇巨著。
【字幕】
1969-1979 Radical Directors in the 70s Make State of the Nation Movies
(1969年到1979年 七十年代的激進導演們和各國的民族電影)
【配音】
本章將走進維納?赫爾佐格和尼古拉斯?羅格的原始電影,了解70年代如何創(chuàng)作身份認同和性等重大主題的影片。
當人們提起七十年…
1918-1928
1.好萊塢的崛起
20世紀20年代初開始,對電影的投資增長了10倍,投資者多數(shù)來自東海岸的銀行家,好萊塢成為一種產(chǎn)業(yè)。派拉蒙、華納兄弟、米高梅等電影公司等相繼創(chuàng)立,大型攝影棚建起,拍攝移至室內。
(1) 米高梅的電影豪華而樂觀,如《雨中曲》,歌舞與光影結合的浪漫而經(jīng)典,甚至陰影中都有光。
(2) 華納兄弟的電影更加市井化,它的明星都是“冷面天使”,如黑色電影開端——《馬耳他之鷹》,影片中,不得志的英雄、更強的光、輪廓更鮮明的陰影、匪徒裝束、黑夜布景,如同新聞電影一樣嚴肅。
熱門歷史片 筆記5:電影史話3 | 世界上最標新立異的偉大導演(上)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82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