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部電影,聽到的大多思考是時代對于小小個體的夾擊和摧殘,彌漫著一種壓抑情緒。當然,包括演員造型和整體色調(diào)等等,都會給人這種感覺。但我認為,小到微型個體,大到國家和民族,都是正義與反叛的矛盾體,沒有什么過多的抑郁。片中男女主人公似乎都有著社會所不容的特質(zhì),都仿佛經(jīng)歷了時代的摧殘和精神折磨,在這樣的敘事體系之下,好像男女主人公變成了絕對正義的存在。這里首先應注意的是,美國在朝鮮戰(zhàn)爭中的角色問題,其次是人們都喜歡動輒用“時代”、“社會”這樣宏大的板塊去表達內(nèi)心強烈的壓抑,一味被牽制被扼殺,其實不然,再大的時代都是由人本構成的,那一時期的亂象若追根溯源可能每個人都有責任。就像男主借了室友的車而在其車內(nèi)的行為一樣,如果這車是你的,你會怎么想?當然在本片中這一細節(jié)可能微不足道,不適宜放到這里來講,回到男主與校長的博弈,實則校長除了“猶太屠夫”這一略顯刺耳的說法以外,他本初的心是好的,不論是勸說他的忍耐,還是建議他加入棒球隊,都有身為長者教導的合理性
昨天晚上一點多,忍著巨大的睡意,強睜雙眼,看完了《憤怒》(又名《青春躁郁》)這部電影。里面的臺詞是真的很棒,作為一個無神論者,關于無神論觀點的闡述,簡直說出了我的心聲。主人公對于宗教與信仰的論述、對于自我內(nèi)心的剖析,猶如教科書般的嚴絲合縫,充滿著思想的高度以及心靈的滌蕩,卻又毫不矯揉造作。通過表情與語言,能夠讓觀眾切身感受到他的內(nèi)心,我想這就是演技吧。那些看了《擺渡人》,被其中空洞蒼白言之無物的臺詞所傷害的朋友們,建議看此片洗刷一遍自己。[呲牙][呲牙]
全科成績優(yōu)等,高中參加過辯論賽,曾是棒球校隊隊員,業(yè)余在圖書館兼職補貼,將來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杰出的律師,也是一個母親能夠擁有的最優(yōu)秀的兒子。
這個大男孩近乎完美,只是有些敏感和偏執(zhí),不信仰宗教,不善亦或不愿進行多余的社交活動,喜歡上一個似乎不該喜歡的女生——Olivia,家庭不幸福,處在離經(jīng)叛道的青春期,用刀片割腕來宣泄某種不安和憤怒。
Marcus本該通過努力學習考上法學院,為了有一天能出人頭地,為了不再像他的父親那樣在屠肉店度過下半輩子。
母親要他保證和Olivia結束交往,他保證了
看到男主跟校長辯論那一段時,真的壓抑到窒息。讓我想起自己學生時代某些類似的長輩/老師,他們總是預設一些看法加諸在你身上,然后用言語刺激/引導你進入他們劃定的圈套,當你失去理性言不由衷時證明你的幼稚和他們的正確,然而其實那并不是你真正的表達。很多時候,這些語言或心理上的暴力,比肢體上的殺傷力更強。
母親因為自己在婚姻生活中的不幸找到兒子希望獲得支持,她想逃出圍困自己的藩籬,然而當她看到跟“傳統(tǒng)”眼光有所差異的女主時,立刻站到了道德制高點上,逼迫自己的兒子與其分離
這部電影中文又名《青春躁郁》,看完后一度覺得該片抑郁的不行,后來買了本原著,看了半天,發(fā)現(xiàn)是原著小說的故事,導致了影片走向了年代故事的感覺,而不是青春愛情。其中1950年的美國、朝鮮戰(zhàn)爭、共產(chǎn)黨、義勇軍進行曲等等元素,才變得可以理解。
喜歡小眾文藝的影迷們,一定會期待這部今年年初,從圣丹斯獨立電影節(jié)走出來的佼佼者。該片受到矚目的原因,不僅僅是李安導演的御用編?。赫材匪埂は哪剿瓜壬膶а萏幣鳎彩峭悄醒輪T:羅根·勒曼回歸大熒幕的作品,同時還是美國文壇巨匠:菲利普·羅斯
男主就是一個有點報負和野心的學生,智商高,每門功課都是A,大學的生活除了學習就是打工,每天晚上都在宿舍看書,也沒參加課活動什么的,跟室友也有些格格不入,因此室友在宿舍排演莎士比亞聽古典音樂什么的,就對他的學習生活形成了困饒,與室友因為學習生活習慣不同搬出去本來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校長非要他上綱上線,給他扣上了不合群的帽子,并且因為對家庭生活和個人感情問東問西,男主恰好比較敏感,所以給出的答案都很沖。
另外這是個宗教學校,經(jīng)常強制學生參加宗教學習,做為無神論者
憤怒 對所有看不慣的一切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53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