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師曰:“非風動,亦非幡動,能者心動爾。”《行者》所言,或與師曰有異曲同工之妙。且不論導演的表達方式是否能得到多數(shù)人的認同,但其立意之深卻不得不讓人由衷欽佩:在這個日益喧囂浮躁的社會,現(xiàn)代人急需找回一種使內(nèi)心得以平靜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方式。
拋去表現(xiàn)手法,拋去外在的浮華,讓我們看清蔡導的初心,也看清自己的內(nèi)心吧!《行者》,注定是一部“寧靜致遠”的心靈好劇。
電影的主線是:這個喇嘛如蝸牛般穿越香港N條街道,就是為了去買一個菠蘿包,然后回家再慢條斯理的張開嘴巴吞下去。
短短20分鐘,我時不時在看看微薄、翻翻評論,再時不時的用鼠標快進一點點。就是不能夠集中精力的看。劇中喧嘩的街道,各種香港標志性的場景,圍觀漂移的的人群,和我內(nèi)心的躁亂,更烘托出一個靜的意境。一直覺得行僧走路的姿勢應該是輕盈優(yōu)雅方可步步綻蓮花,為何劇中的喇嘛一直錘頭閉眼,仿佛在夢游一般,最后一段看到他的頸椎發(fā)紅,且嚴重椎間盤受損,起碼從第三節(jié)開始。
快與慢、虛與實的對比和烘托,蔡明亮先生給了我們短片,更多的,是看片的人做了一個20分鐘的meditation。
影片節(jié)奏還算能接受...可能有不同的場景切換吧.
最開始亮眼的就是身上的紅色,鮮艷,生命...生活快節(jié)奏,行者慢節(jié)奏對比;忙忙碌碌的狀態(tài),一步一步的狀態(tài)對比;鮮艷的紅色和周圍稍顯暗淡的對比。
看著行僧,想到了電影《轉(zhuǎn)山》中也有一個片段,嗑著長頭前往拉薩朝圣...然后一下子想到了,是不是作品《行者》也是也想表達類似信仰的概念呢?仔細一想,拉薩朝圣的磕頭前往屬于信仰,會堅定不移朝著一個既定目標,身心受到痛苦和折磨,仍然不會動搖,并以此信仰來導引自己。而《行者》中的行僧更多的應該是表達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或者處世態(tài)度,尤其是在這種鮮明對比場景之下。
而接著,好奇的是,為什么會行僧手里一直拿著食物。然后就有幾個念頭。食物可以是“物質(zhì)”的象征,所以暗示,忙碌的人是為著食物,將自己拖垮拖累。或者,食物只是為了平衡行僧走路時的姿態(tài);因為很可能沒有手中的物品,行僧走路時看上去會比較怪怪的。直到,行僧路過“健身瑜伽”廣告牌,就猜測到,這是暗示,“健身”卻不“健心”,身體的強健并不意味著心靈的強健。
行僧晝夜不停,按照自…
值得一看的短片片 且行且思,亦動亦靜——《行者》:越浮華,越升華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78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