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以一個中年成名的小說家幸夫為展開,在開場一段尤為簡單的理發(fā)場景中,幾句最為平常的言談,卻已然讓觀眾所見成名后的丈夫與昔日的結(jié)發(fā)妻子沒有了丁點感情可言,這樣的夫妻關(guān)系其實已然走到了陌路,而電影用一場驟然而至的生死離別,所換來的并不是丈夫的痛定思痛,相反作為知名小說家的丈夫關(guān)注的是自己的名譽,想的是和自己的情人繼續(xù)纏綿,這樣的一個渣男甚至最后連自己的情人都為他的這種行為所不恥,可以說這時的男主早已忘記了何為愛的能力。
(寫在前面,這不只是一篇影評,更是自己內(nèi)心深處對珍惜的想法,感謝每一位看到最后的小伙伴,筆芯。)
每一部能讓我感動到并且從內(nèi)心深處升騰起美好的電影,于我而言,都是我所慶幸能夠遇見的精品。既合適獨自感動,也適合與人分享。
感覺日本就真的很適合拍這種在平淡生活中見真章的作品。只不過是一些平平淡淡的生活細節(jié),一件又一件的日?,嵥樾∈拢珔s能從這種小事中拍出人生的意義生活的希望,真的很厲害。這些小事能夠表達出日本人對生活的態(tài)度。他們不爭不搶,但也有積極向上的心,面對人生
《永遠的托詞》比是枝裕和《比海還深》多了幾個層次,也就更豐富多汁。一個背叛妻子的也被妻子拋棄的男人,一個作家,一個諳熟世故的成功又冷漠的男人,在經(jīng)歷了背叛、內(nèi)疚、逃避、偽裝傷痛、傷痛后重建的過程,也是同樣喪妻喪母的另一個男人和孩子的重建過程。重建,是個復(fù)雜的工程,人心是不可預(yù)設(shè)的,重建也無可規(guī)劃,于是重建必然迂回百轉(zhuǎn),幸運的是它百折不撓。
(文/楊時旸)
對于有些人來說,如果不是因為某些意想不到的突發(fā)事件,或者某種強大的外力迫使,他們會終其一生處于一種自我營造出的假象之中,并且安之若素,甚至樂此不疲。那種假象像是一種慣性,維系著這些人的虛榮,也鑄就著他們逃避現(xiàn)實的通道。就如同《永遠的托詞》中的幸夫,作為一個三流小說家,已經(jīng)多年寫不出像樣的作品,他變得勢利又油滑,只依靠著曾經(jīng)殘留的名聲,在電視臺以嘉賓的身份插科打諢,賣弄小聰明為生。他注重自己的外表、形象和名氣重于其他任何一切東西
本來想寫在短評里的,奈何字數(shù)不夠用了??吹纳弦徊勘灸狙藕氲钠舆€是和涼子姐姐一起的《入殮師》,至于本木雅弘什么模樣演技如何早已經(jīng)忘光了,整個電影記住的只有涼子姐姐和在溫室吃河豚的場景,熱氣騰騰的,老頭兒一臉幸福的吃相。
沒想到深津繪里上來給SACHIO剪了個頭發(fā)就匆匆領(lǐng)了便當(dāng)。黑木華也只出面打了兩炮(或者一炮半)而已,而且第二次還給了SACHIO會心一擊,任憑誰面對面的聽到這話都得沒了興致吧
電影本身的場景展現(xiàn)的都是很生活化的東西,剪頭發(fā)也好,賞花會也好,騎著自行車大上坡也好
因為與是枝裕和亦師亦友,曾很期待看到西川美和的作品。但是《搖擺》沒看下去,所以今天看這電影本來也沒有大期待。
是本木雅弘吸引我點開看,他的演技也確實與影片相得益彰。其它的好呢?可能是隨著劇情展開,在觀影時看到的點比較多,比如:救贖。不論男人還是女人,盡管男人需要被救贖的概率高很多,救贖是人世真相的一部分。功成名就、目中無人的作家,尤其是男作家,很需要救贖,但是卻以妻子的死為契機,只能說女導(dǎo)演挺狠的,或許她對男作家很失望。不過,作家畢竟是情感敏睿的高級動物,妻子死后
永遠的托詞:現(xiàn)實就是各種托詞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54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