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號稱中國第一部藏語電影的巨作,演員一開口,我就知道這片子沒法看了,嘴型和對白對不上,靠啊,說藏語就藏語吧,干嗎配音?。∨湟艟团湟舭?,不知從哪里找來的配音演員,人物名字都叫的不統(tǒng)一,前后鼻音也分不清,簡直是侮辱上影廠喬臻,丁建華等老前輩挖!
再說說劇情。莎士比亞老先生若泉下有知,一定要感謝中國電影人對其作品的普及作出的貢獻(xiàn),雖然很難說是升華還是破壞。“夜宴”先前已經(jīng)E搞了一把莎老的名著了,本片的前30分鐘簡直和“夜宴”一摸一樣,只不過背景換成了西藏而已。開頭王子從波斯回來(編劇一定很喜歡玩“波斯王子”=_=b),然后當(dāng)中好男兒王子漏了一把黑毛,好女兒露了倆RT(電檢局的不知哪去了),隨后王子開始練習(xí)FLG,變得瘋瘋癲癲。怎么好的也不清楚,好像當(dāng)中還有惡鬼出現(xiàn)。結(jié)局全部死光光才知道,哦,原來這是四大經(jīng)典悲劇,無語問蒼天ing。
蒲巴甲,古天樂版王力宏。9月份新鮮出爐的好男兒冠軍,電影10月份就上映了,鬼知道這電影什么時候拍的。拍攝周期這么短的電影,不是沒有好電影。不過,大陸導(dǎo)演不是王家衛(wèi),片子也不是藝術(shù)電…
《喜瑪拉雅王子》一劇是胡雪樺先生會同扎西達(dá)娃、多吉才郎兩位老師共同編劇而成。扎西達(dá)娃老師憑著他對自己民族獨特的感悟,將西方的“哈姆雷特”完美地實現(xiàn)了“藏化”。我們有理由認(rèn)為:在雪域高原神奇的土地上應(yīng)該存在“哈姆雷特”式的愛情。也許這是對藏民族放蕩不羈性格的一個顛覆,但在廣袤的藏區(qū)民間,這樣的故事,這樣的愛情是屢見不鮮的,從《阿西各哇的淚》、《捎去的情歌》到《本倉姑娘》等等,一個個用眼淚和鮮血編織的故事千百年來在一座座帳篷間流傳,伴隨著龍頭琴嘶啞的低咽縈繞在雪域兒女的心頭,正是這樣,歷經(jīng)磨難的高原人才懂得幸??鞓返恼嬷B,才能在風(fēng)霜雪雨中記住一個個千年不變的誓言。影片實際上是藏族文化的一個縮影,各種教派在這里共存,多種方言在這里流通,各地的藏人們在這里團(tuán)聚,影片所折射出的信息難道不是所有藏人們?nèi)找蛊矶\能在輪回中前往的“香巴拉”圣地嗎?
一、宗教
影片開頭,白色天地間出現(xiàn)的長發(fā)巫師、雪湖、袖狗、極具穿透力的聲音等等,一切都在昭示古老的苯教將要貫穿全劇。王子拉摩洛丹從波斯回來,送給心上人一把…
首先,我沒有詆毀創(chuàng)作者的熱情的意思,其次,我沒有詆毀藏族文化的意思。
詆毀這一切的,是胡雪樺自己。
對于在西藏生活多年的我來說,首先,我不接受這是一部藏族題材的電影說法。
其次,我不接受這是一部中國電影的說法。
典型的雜交品種,而且,是實驗室的變態(tài)教授的研制的失敗產(chǎn)品。
似曾相識的藏族服飾和道具,似曾相識的藏族語言……但這一切,都是一件外衣。胡雪樺在地球的另一端借用了藏族的元素拍攝了一個王子復(fù)仇記。
看過很多電影,有喜歡的,有痛恨的,有鄙視的,有嘲笑的。
唯獨對于這個電影,我只能說,胡雪樺同學(xué),你拍出來,是詆毀和羞辱你看到和知道的一切。
看這部電影,只感覺到深深的羞恥。
《喜瑪拉雅王子》說到底還是國產(chǎn)片,情節(jié)不怎么吸引人的,很簡單,完全完全沒有懸念。就當(dāng)是看一場少數(shù)民族版的《夜宴》,出彩的鏡頭都在藏族服飾和藏地風(fēng)景中,至于蒲巴甲的裸露鏡頭被拿出來炒作,不知道是不是制片方的意思,反正挺失策的,滿好宣傳下拍攝地的鬧,偶對這個更有興趣。
但是看完之后,深刻的感受是,一個民族的信仰,即使你不能去認(rèn)可,但你不能不被打動,看他們一口一句“天神啊”,初看是覺得好笑的,覺得很盲目,但這種想法是一剎而過的,心里其實被這種虔誠所震動。我想我們這代在年少時候接受的共產(chǎn)黨教育,不太可能成為我們終身的信仰,而恰恰我們又錯過了可以被灌輸、教化的最好時光,于是至少我是沒有信仰的,說起來突然覺得可怕了,一個人對世物沒有敬畏,是好還是壞呢?
其次作為一部愛情片,皇族兩代的故事都十分悲慘,我初為那個產(chǎn)子后死去的公主痛心,畢竟是年輕的鮮活的生命;而王后似乎忍受了更多年的煎熬,她真正愛的人近在眼前,卻只能無視,這在日復(fù)一日中是蝕骨的痛;而皇叔也未見得好過,而且他看上去就不像是該壞人;王子呢,他…
凌晨,終于看完了《喜瑪拉雅王子》,與其說是看完了,不如說最后三十分鐘是睡過來的。
又是一部改編自《哈姆萊特》的電影,只是蒙上了一層薄薄的藏族文化色彩。只覺得電影里的雪域風(fēng)景的確另人向往:崇崇山巒上的皚皚白雪倒映在湛藍(lán)的湖水中,天是那么的開闊,草原給人以想奔馳的自由。
除了這些,大概就只有生硬、書面的對話在一群藏族人的嘴邊跳躍了吧!史詩般的語言,和生活并不相稱,再加上配音與口型的不對應(yīng)簡直到了無法容忍的地步。
就故事情節(jié)的改編而言,雖與莎士比亞原著相比差之甚遠(yuǎn),但比《夜宴》來說恐怕要好一點。
馮小剛的轉(zhuǎn)型巨片《夜宴》不過如此,耗資巨大,就思想主題來說,竟不如一群藏民弄出來的小電影。《夜宴》中拍攝手法,整體畫面感,以及體現(xiàn)的中國文化(也可以說是漢文化)更加突出。
但是這兩部電影,終究是改編自《哈姆萊特》,只是蒙上了不同的文化面紗罷了。
一心要去看《喜馬拉雅王子》,不是因為蒲巴甲,而是因為胡雪樺,因為他多年前的《蘭陵王》,希望能有再一次的震撼。
走進(jìn)新天地的電影院,放映廳加我就四個人,空空蕩蕩,就像電影開篇的場景一樣的遼闊。因為早前看介紹的時候就知道這是一部中國的《哈姆雷特》,所以就有了心理準(zhǔn)備,更有之前的《夜宴》打底,因此當(dāng)他們開口講異樣的國語的時候,我忍住了,當(dāng)他們象演話劇一樣在那邊念著莎士比亞的臺詞的時候,我也忍住了,我告訴自己,看這部片子是完成對自己的一個承諾,在去西藏之前,我說過回來要看喜馬拉雅王子的。
但是真的很懷疑,中國人是不是集體喪失了想象力?在同一年竟然出了三部中國式《哈姆雷特》?首先,難道找不到其他故事了嗎?只得翻老腳本?其次,難道找不到中國自己的故事了嗎?要拾人牙慧?再次,難道有人給各大導(dǎo)演是命題作文嗎?說拍中國功夫就英雄亂飛,說拍復(fù)仇就都是哈姆雷特?
喜馬拉雅王子是三部中相對最低調(diào)的,我也期盼胡雪樺能有精彩的表現(xiàn),所以走進(jìn)電影院去感受雪山之王。
畢竟胡雪樺還是沒有讓我太失望。過濾掉前面有點幽默的…
【喜馬拉雅王子】超坑的劇情片 淺析《喜瑪拉雅王子》所蘊涵的藏族文化元素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73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