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佛·斯通的《尼克松》,這部電影,讓人有種被連環(huán)畫砸中頭部的錯愕。斯通那標志性的抽風剪輯和濾鏡堆砌,從《天生殺人狂》延續(xù)到這部政治巨制中,仿佛用力過猛的強光燈突然照進你的眼睛,讓你分不清楚是疼痛還是震撼。
讓我們說實話,這種風格在斯通手里,就像是他的尚方寶劍,揮舞起來確實有點亂,但打擊的卻是時代的神經(jīng)?!赌峥怂伞愤@部電影,就如同其本人,充滿了爭議。斯通這個導演,就是要在爭議中挑戰(zhàn)極限,他不滿足于給你講一個簡單的故事,他要把尼克松的靈魂挖出來,放在你面前,讓你自己去判斷
又是一部Oliver Stone的電影,還是那些剪輯,那些色調(diào),那些敘事手法,甚至連電影時間都是差不多的……打著Stone政治標簽的典型!
借著電影表達自己感情是每一個導演的目標,但是,借著電影煽動民族情緒,諷刺美國政府,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能做好的,而且成功的,相信只有Oliver Stone一個人能行……電影《生于七月四日》、《野戰(zhàn)排》、《刺殺肯尼迪》成了美國政府的噩夢,而《天生殺人狂》則折射出美國畸形的社會心態(tài)……想了解美國,看看他的電影吧……
第一次看《尼克松》是期中考試考完最后一門統(tǒng)計的時候,和伽瑪兩人感覺都不錯,前一天都想好了怎么慶??纪暝?,想到仁杰一直在我們耳邊叫囂《刺殺肯尼迪》是他這輩子看過的最完美的電影,于是決定放棄那種輕松的娛樂片,再一次感受靈魂的升華,去找尋我一直沒有機會看的Stone的最后一部政治電影《尼克松》。
但是看完后我們都很失望,因為他沒有《刺殺肯尼迪》的緊湊、激情甚至是一段完整的演說。印象深刻的只是尼克松會見毛澤東和勃列日涅夫的兩段鏡頭,感嘆著美國人永遠不會理解中國文化
看過奧利弗斯通的JFK后就被這個所謂越戰(zhàn)憤青所吸引,個人非常喜歡它拍這類片子的手法,和JFK一樣,影片是按照他個人的思路,以一種偽紀錄片的手法來引導觀眾進入他所布置的房間。但是這個房間里的東西又是顯得那樣的真實,讓人覺得這就是肯尼迪被殺的真相,這就是尼克松的生平。
再來說說主演,霍普金斯最經(jīng)典的銀幕人物之一就是漢尼拔了,所以每次看到他出現(xiàn),我總會聯(lián)想到這個集殘酷與智慧于一身的“食人族遺腹子”。他和尼克松的長相差的比較大,但是演繹出來的卻是那么的真實,尼克松沒有肯尼迪那么好的口才和魅力,他習慣在壓力之下滿頭大汗,導演很多次著重的刻畫了這一標志性尼克松窘態(tài)。我引用一位個人覺得寫得很貼切的人的影評
“安東尼霍普金斯演的好極了,盡管長相不是太像,但是他非常出色的演出了一個在黑暗與陽光下的真實的人,他的痛苦,他的矛盾,他的罪,他的好,他的偉大,他的渺小。是一個人不是一個圣人。 ”
非常贊同這句話,電影也多次用了呼應主題的拍攝手法,尼克松一個人呆呆的坐在黑暗的屋子里,當有人進來的時候
已經(jīng)看了好多Oliver Stone的政治電影了啊,這部雖然格局不大,但在電影層面是野心不小,很多高超的剪輯技巧充斥著整個三個半小時,時間上的混剪非常復雜,面面俱到。Anthony Hopkins的表演很吸引人,但是我畢竟對尼克松這個人不了解,說不上還原度有多高,所以對整部電影的代入感總是有所欠缺。
尼克松:深刻!在黑暗與陽光下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56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