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古老的田園牧歌,在時代的大變動面前,茫然失措,直到侵略者的鐵蹄大肆踏入,才從世代沿襲的夢幻中驚醒。世間還有什么比被迫拋棄家園,親朋好友如飛蓬飄散,從此顛沛流離于異國他鄉(xiāng)更為不幸的呢?悲劇的定義之一是,將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如果成立,這部影片就是個悲劇。
影片時長約三小時,然而如同閱讀史詩,它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如此美妙,扣人心弦,你不知不覺進入主人公特伊的世界,和他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思考,一起沉默。
最后一次看這部電影是兩年前,因讀繪本《村里來了馬戲團》,不由想起它,方才想看看介紹回憶一下,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介紹幾乎完全誤讀了特伊。
以色列男演員托普飾演的特伊是個孩子般單純而充滿幽默和智慧的人。他的生活從一個平靜的早晨開始,一步步走向失控。他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不了解這個變化太快的世界,直到最后當他收拾行裝落魄上路時仍然不解。一切令人無可奈何。
當政治風聲漸緊,暴徒的刀鋒逼近時,他強作鎮(zhèn)靜,抱著上帝會安排好他們的幻想??墒钱斪约旱暮⒆觽円粋€個離開,直到第三個女兒要和非猶太男…
他的朋友在他心血來潮之下以他的名義拿著小提琴去學(xué)習(xí)了小提琴,最后果然還是他才是真正的小提琴手。
他的朋友模仿他在屋頂上拉小提琴,他的朋友小提琴拉的還不錯是遠近實名的小提琴家了,最后果然真正的愛在屋頂上拉小提琴的男孩為什么在屋頂上拉小提琴呢?
因為沒有人看到過他在屋頂上拉小提琴,即使只是在外邊一小會的拉小琴都機會也很少。
他即使不拉小提琴不彈鋼琴不再音樂上,他的才華無處不見。這很像我。
1、猶太人的傳統(tǒng),讓他們永不滅絕,永有希望,不管在哪里生活。
2、泰維歌中唱的,如果我是一個富人,我會把牧師問得倒退三步,這是很多基督徒都有的心理階段。自己有足夠的智慧,能把牧師這樣的權(quán)威問倒,是件多么光榮的事情。歌中唱到的說,如果我是個有錢人,那我就能一天有七個小時在教堂里跟人討論學(xué)習(xí)圣經(jīng)。這是基督徒樂于做的事情,因為圣經(jīng)里很多奧秘的事情,哪怕一個字,一個詞都能讓人發(fā)掘出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3、在酒館里時候跳舞很美好,而在大女兒婚禮上猶太人的頭頂瓶子的舞,讓人感動
為什么是“屋頂上的小提琴手”?
如同賣牛奶的窮人泰維總是與上帝對話,屋頂上的小提琴手也是他的幻覺。一開始就講了:
屋頂上拉小提琴要努力掌握平衡,而傳統(tǒng)才令人腳下有根。
這話說的多好!
主演是以色列人,他的魅力讓這部片子生輝,幽默、狡黠、幻想、最重要的是愛,他愛上帝,妻子和兒女。如果不是他,看不完這么長的片子。還有音樂和舞蹈的活力,長而不顯得冗長,堪稱經(jīng)典。
故事發(fā)生在烏克蘭,沙皇驅(qū)逐一個區(qū)幾個村子的猶太人,他們被迫賣掉房子和牲畜,遠走他鄉(xiāng)。從前看來是與俄羅斯族雜居的,當兵的還有哥薩克人。往后去美國的,也有去耶路撒冷的,有去別村的,非常悲慘的故事,卻把猶太人的“平衡感”抒發(fā)的淋漓盡致。
住了起碼半個世紀以上的他們,無奈遭逐,卻自我安慰:我們的祖先比我們遭遇到這種情況更多。泰維說:怪不得我們整天戴著帽子?。ㄒ徽f總戴著帽子的人沒有安全感;又可引申為帽子就是房檐,拍拍屁股就出發(fā);再有可能是禿頂啦。)
這種平衡感跟中國人挺像的,不過有宗教的儀式和核心支撐,更家固執(zhí),因為他們是上帝的選民。所以,泰維…
《屋頂上的小提琴手》這部電影大概是我看過的最令人心碎的影片之一,沉重得讓人難以負荷,無法抑止地流淚。猶太老百姓的深重苦難偏偏以音樂以人們的調(diào)侃來詮釋,你卻能清楚地聽見他們內(nèi)心的嘆息與無奈,那種無法抗拒命運的深深的憂傷,可是結(jié)尾很意味深長,就這樣被逼迫得背井離鄉(xiāng)四處流浪他們似乎也沒有被逼到絕望的深淵,你能感到他們生存的潛力,抗拒困苦的韌性,還有那些女孩子追求愛情追求新生活的生命力,那種改變自己命運的頑強,非常感動。
《屋頂上的小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片長3個小時,第一天晚上看了第一張DVD,第二天晚上沒看,第三天晚上看了剩下的一張DVD。一個片子,看了一半,坦然入睡,安然拖沓,不緊不慢,三天看完,可想而知其不是以情節(jié)取勝的。片名為《屋頂上的小提琴手》,屋頂是鏡頭經(jīng)常掃過,小提琴手出現(xiàn)場景屈指可數(shù),主要片頭、片尾,也算首尾呼應(yīng)的點題了??梢赃@么說,跟小提琴手乃至屋頂毫無關(guān)系,但音樂不錯,音樂不錯,不是旋律優(yōu)美而繁多,而是簡單的旋律在情節(jié)中時常響起,配以不同場景下不同的歌詞。敘事的簡短的歌詞,讓這部結(jié)局有些傷感的片子有些歡樂的感覺。這么說吧,背景是俄國烏克蘭“舊社會”的,情節(jié)是家長里短的,人物是卑微渺小的貧苦農(nóng)民,色調(diào)是昏暗的帶些金黃色;但整部片子沒有那種沒落的頹唐和哀嘆,而表現(xiàn)出的是相反的情調(diào):明亮的黃昏,太陽已經(jīng)下山一會,漫天燦爛的晚霞已經(jīng)散去,剩下淡淡的余暉,一點也不刺眼和喧鬧,給人心里一種暖洋洋的感覺,有希望的黃昏。
片子講述了生活在烏克蘭“排猶”時期的一戶猶太人生活,父親是貧窮的送奶工…
【屋頂上的小提琴手】打動心腸的好片子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68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