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找到了屬于他的土壤,憑借狂熱,點燃這片背負屈辱的土地。善于服從的德國人渴望擺脫擺脫這種屈辱,他們被美好的未來所激勵,在這種激勵下,愿為德意志拋卻一切。
希特勒從來不脫下自己的衣服,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他也拒絕在外人面目前脫下外套;我要最好的軍裝,讓青年們?yōu)橐惶锥胛?;德軍入侵城市前,往往會將交響樂隊轉移到城中,還沒等人們發(fā)覺,德軍已經(jīng)占領了城市。這一切都表明,納粹,一定程度上是帶有表演性質的軍隊。事實上,幾乎說有軍隊都帶有這一特征,這樣一場秀,使人們拋卻個人生死??茨切┦难?,那些儀式,都是為了讓人們陷入一種奇異的境界,喚醒人與生俱來的卑微的崇敬之情。
而萊尼,真如他自己所言,他的確是個藝術家。她以藝術的手法,描繪了德國人真實的狀態(tài),她自己也是得國人的一個縮影。我只是xx,我不是xx,。她以這樣這樣一種句式,完美的呈現(xiàn)了二戰(zhàn)中德國人的心理,他們分離了道德與自己所為的關系,我們只是民眾,我不負責考慮決策的正確與否,他們是完美的軍人,卻是糟糕的,無法自我判斷的公民。
再回到電影,導演的對…
讓我想起小時候看《我的奮斗》熱血沸騰的樣子。這樣的場面對生在中國的我來講也沒有多震撼,但吶喊聲中涌動的少年心才是最讓我反思的,這和在國旗下?lián)]舞拳頭要為汶川做點什么的青年有什么不同呢?大多數(shù)人不知道做的什么,但是那些口號目標在他們看來是說我們對這個世界有存在意義,我們的青春不是虛無。但是最終他們的榮光歲月都會失去,然后會有人說你們是錯的,就像文革的那一代,他們的青春也被證偽了。只留下一個嘆息,一個個工廠一個個組織,不都是這樣的嗎?但是解構下去又有什么意義呢?
就是隨機的夢一場,誰都逃不過
這是紀錄片末尾最具煽動性的一段。34年是希特勒完成對國家控制的一年,在清洗了沖鋒隊和興登堡去世成為元首之后,希特勒迫切的需要通過這次大會鞏固自己在黨內的絕對權威地位。因此其煽動性是空前絕后的。
“黨代會的第六天就要結束,這六天就像是政治力量的宣示,對我們隊伍以外的千百萬德國民眾,對千百萬的戰(zhàn)士,它意味的更多。
在大會上,斗爭中成長起來的老戰(zhàn)士和同志們,互相見面,交流感情,也許你們之中的部分人,不喜歡這種正式的、黨的同志們之間的會面。而更懷念在勇敢的作為一名國家社會主義者,在最困難時候戰(zhàn)斗的時刻。
當我當初只有七個成員時,她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兩個原則:第一,她將是一個純意識形態(tài)的政黨;第二,她將毫無商量余地的成為德國的一支,也是唯一的一支力量。我們必須保持少數(shù)人,因為,為國家做出最有價值的斗爭和犧牲的,從來不是多數(shù)人,而是一小部分人,因為,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同時,由于這些人都是德國種族最優(yōu)秀的人,他們可以自豪地宣稱對國家和人民的領導權,德國人民應該自覺地服從這些人的領導!
…
周日看了這部飽受爭議的黑白紀錄片。單從畫面角度而論,是驚人的完美。秩序感與層次感讓整個情節(jié)牢牢的烙在人的記憶當中。很容易你就會忘掉這是一個關于魔鬼集會的映象,非但沒有反感,甚至被其中的畫面感動。這也正是人們對這部影片恐懼的原因,它讓人受到震動而后會有不安的感覺。
關于影片的制作,網(wǎng)上有很多的記述。與其說是在爭論,不如說是在爭述,就像老年人回顧一段特殊的歷史一樣。常常忘了自己的觀點,而沒完沒了的重復一些驚人的情節(jié)。因為非常的事件總讓人難忘,無論它是正義的或者相反。
很難簡單的對這部影片做一個定論,只能說,如果不是因為納粹或者納粹的覆滅,這部影片未必有如此巨大的影響。記錄的內容,倒是值得我們反復思考。
雖然是34年的德國,但在今天的人們看起來,畫面里的一切也并不陌生。每一個站在臺上大聲講話的政治家,都不止一次的提到人民和國家的未來。帝國宣傳部長戈培爾博士:”宣傳必須贏得人民的信任,必須調動人民的精神?!皠诠げ块L:”革命要人民擔負起重大的責任,這需要元首的指引?!?br> 尤其是希特勒,儼然當時德意…
譯者注:雖然從文章本身來看,這顯然是一部0分電影,但介于Roger Ebert依然給出四星,故這里標注為五星。另,文末有Roger Ebert評《一個國家的誕生》中的相關段落。
//
{★★★★}
…這部電影被大多數(shù)人公認為史上最好的紀錄片之一。
我在1994年給雷·穆勒的《圖像的力量:萊尼·里芬施塔爾》撰寫影評時如此寫到,事實上,那是一部更好的紀錄片。這句話是在形容里芬施塔爾1935年的《意志的勝利》,電影記錄了1934年納粹黨在紐倫堡舉辦大會及集會時的盛況。換做他人,他們也一定會同意我的看法
政治理論離不開宣傳。人們只有在接觸而不產(chǎn)生反感的前提下才會有動機去繼續(xù)深入了解。二十世紀社會主義劇變,追其原因,共產(chǎn)社會美好未來受到普遍否定、西方式民主自由的鼓吹、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內訌,使劇變國家的政治話語權被架空。人民對執(zhí)政者的理念產(chǎn)生了拒絕、反感,認知和踐行就淪落為作業(yè)、任務,最后不免世俗化。
國社黨雖然早已不存在,但國社理論在現(xiàn)在的逆國際化風潮下,煽動力依然不可小覷。國社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都充滿著革命浪漫,對于它們的目標受眾來講是很難用他們自己的理性去客觀認識的
【意志的勝利】有味道的紀錄片片 我是偏執(zhí)狂。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67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