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賈樟柯導演的三峽好人,英文名Still Life,得過很多獎,其中最傲人的一項是:獲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金獅獎。但我一直沒看,或許就因為片子本身的不華美,演員不漂亮,背景不唯美。就如有些網(wǎng)友說,大部分中國觀眾的眼睛有時是盲的。所以,這類影片一直是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
我終于決定看了,是在網(wǎng)絡上。它發(fā)行后的第三年。
我果然是盲的。
二。
一男一女,一個是為了找回老婆,另一個是為了找到老公。
煤礦工人韓三明從汾陽來到奉節(jié),尋找他十六年未見的前妻。兩人在長江邊相會,彼此相望,決定復婚。
女護士沈紅從太原來到奉節(jié),尋找她兩年未歸的丈夫,他們在三峽大壩前相擁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決定離婚。
“又不是我叫它淹的!看到?jīng)],停在那邊的那條船,我家原來就在那底下,早就沒的了?!?br>摩托車仔對三明說,或許是自說著。
1。煙
電視鏡頭:賭神周潤發(fā)用金錢點煙,一臉輕狂與自傲。
三明給小伙子一支煙,小伙子也如電影的發(fā)哥一樣取火,只是他用的是隨手的紙張。
2。酒
三明給孩子舅兩瓶酒
煙
電影是心靈與心靈的相遇,也是心靈發(fā)現(xiàn)的過程。
當劇場的燈光暗下,電影開始放映的時候,眼睛和思路被引導、被接管。
多年來,我已習慣于電影的這種方式。
有些電影會給人坐過山車的感覺:讓人驚聳、刺激;而另有一些則像舞臺劇,我們在觀看期待已久的默契的表演,內(nèi)容和結(jié)局,我們都已經(jīng)全部猜到。
顯然,故事的講述,有一種天然的習慣,那就是情節(jié)的戲劇化,更容易導致關(guān)注,人們也已經(jīng)習慣了這種方式,唯有故事的簡單邏輯,才能使人從背景中掙脫出來,感到被人尊重,并找到理解的樂趣。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電影都是這樣。
看賈樟柯的電影,就會有人感到沉悶。他的電影(比如《站臺》)有時就是一個很長的鏡頭,然后,緩慢而從容地移動或一動不動,如同時間一樣呆滯。
太真實的生活場面,和太真實的細節(jié),跟我們的生活如出一轍。
對于心急火燎的人來說,簡直就是煎熬。
“他到底要表達什么?”
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一句話:魚總是最后一個看見水的。
要看懂賈的電影,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那就是把攝像機呈現(xiàn)的一切
這部將近兩小時的電影,沒有任何劇烈廝打和色情的鏡頭。電影開場,由黑場轉(zhuǎn)入一個長鏡頭,嘈雜的聲音里畫面由模糊變得清晰,行駛在三峽里的船上有著形形色色的乘客,臉上有喜有憂,一個孩子趴在圍欄上看著滾滾長江,點著煙的父親伸手扶著她的背,頭發(fā)零亂的女人臉曬得黑黃坐在一起絮絮叨叨打著扇子,一群又一群臉上滿是溝壑的民工們聚集在一起,煙霧繚繞的畫面擁擠著男人們黑黝得發(fā)亮的膀子,此時三明就坐在船頭,雙手搭在膝蓋上捂著自己的破包,鏡頭掃過兀立的紅橋,一個蒼涼的聲音響起,《林沖夜奔》川劇配樂,三明的臉顯得很安靜,水浪輕輕搖晃的畫面下三明慢慢轉(zhuǎn)過頭,一臉惆悵地看著氣勢磅礴的長江……
毫無疑問這又是一部悲天憫人展示社會小人物糟粕生活的電影,但當我坐在電影院里隨著三明的眼睛同樣惆悵地注視著那個在高樓間鋼絲上的人默默行走時,我知道這個電影是值得尊敬的。北大的同學說賈樟柯在北大點映的時候曾兩度落淚,看電影的時候我覺得賈樟柯是一個好人,第二次看這個電影的時候,“賈樟柯作品”五個字出現(xiàn)在一整片開闊的江面上
賈樟柯帶著三峽好人來到武漢
即使在學生面前他也保持著低調(diào)
但不含糊其詞
他的電影語言是分析的
他從不讓你沉浸在鏡頭中
你在鏡頭外看電影
看電影的人永遠是你自己
錯了位的現(xiàn)實被很好的表現(xiàn)
真實而又錯位
讓觀眾和他們頭腦里的合理的現(xiàn)實
做比較
而形成分析的空間
相對加深成像
鏡頭在思考
也有的段落他利用廢墟里的洞
使空間和動作分割開
利用這種透視克服
電影這種形式本身的
共時性缺陷
給分析造成的困難
但因為透視的偶然性和做作
使這種分析只能作為象征語言
這種缺陷
luc-godard利用詩歌的多義性來克服
但這使他后期的表現(xiàn)題材受到了限制
“三峽好人”大制作劇情片 Still Life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9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