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互文、影中影、膠片被毀、不做評論、辨士的時代…這部影片當做懷舊歷史片還是很不錯的~辨士對于當時日本電影業(yè)是好是毀?總之就像影片中說日本沒有經(jīng)歷過默片時代。首先、當拍攝過程出現(xiàn)意外比如兩個小娃子闖入鏡頭也不需要NG,可以靠辨士圓場;再次,(膠片被毀已經(jīng)是這類型片子的經(jīng)典橋段了吧)電影剪輯的魔力配合辨士的出口成章將一條廢片拯救,膠片在當時的確是稀缺又脆弱,且不時遭遇戰(zhàn)爭炮火、經(jīng)濟危機,可以說辨士在很多時候給無聲的影片注入了別樣的生命力
( 刊登于《南方人物周刊》,此處略有改動 )
去年圣誕前夕,我在大光明電影院,仰頭望著眼前的《默片解說員》,時不時想起2014年的夏天——同樣是在這里,我觀看了一代女星阮玲玉主演的默片《戀愛與義務》(1931)。與之相伴的,還有一位來自臺灣的“辯士”。
一部是輾轉(zhuǎn)多地時隔83年重回上海的中國默片,一部是致敬默片時代“辯士”的周防正行新作,記憶中的辯士和電影中的辯士交相輝映,在時光倒流的旅程中慢慢重疊,悠然講述著電影的童年時代。
暖黃色的回憶籠罩之下
臺灣譯名 王牌辯士 會好一點。大陸的 默片解說員 明顯是沒學過電影史字幕組亂起的名字。也有點日本電影弁士胡亂給電影加情節(jié)的感覺。
片子很一般,雖然是周防正行,顯然沒有駕馭好這個題材。另一種可能是導演故意把默片時代的背景和弁士這個職業(yè)放大,至于感情線就是隨喜了。
有好心人把電影里的默片全扒了一遍,評論真的很用心。也能看出導演挑片子還是在復原那個時代可能的狀態(tài),而不是把時代當背景。
這和 一秒鐘 幾乎是兩個極端。一秒鐘 是把電影當一個小元素賣情懷,王牌辯士 是把情懷放在一邊
對于一部電影來說,如果拍的好,收獲贊譽最多的是導演;如果拍的爛,導演也是第一個被拉出來游街的……
但我們有時候也會看到類似這樣的新聞:
“XX導演怒斥投資方左右其創(chuàng)作?!?br>“制片人怒斥投資方不懂藝術(shù)!”
“投資方不滿意演員演技被叫停?!?br>“原著不滿電影改編,編劇被罵?!?br>那電影究竟是屬于投資方?還是屬于導演?還是屬于演員?還是屬于編劇?還是屬于演員?還是所有的影迷呢?
如果這部影片從這個角度去看,也會有另一番樂趣。
影片故事的時代背景是日本的20世紀初,電影歷史上的默片時代
“默片解說員”可要是沒有電影,我們就沒法解說了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9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