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姝奇緣》是侯麥比較特殊的一部電影,因為沒有討論愛情,《星溪》也是如此。對《雙姝奇緣》的改編或者致敬在第一個故事中最為明顯,爆胎讓一個城市女孩和一個鄉(xiāng)村女孩相識,城市女孩道德感強烈,鄉(xiāng)村女孩則性格直爽、敢作敢為。面臨這種無果的沖突,最終還是猴子替她們解了圍,兩個女孩懊惱的表情讓人覺得好笑。就像契訶夫說的在第一幕中出現(xiàn)的槍,總要在最后一幕打響?!缎窍返那楣?jié)展開類似平行宇宙,就像特德?姜的短篇小說《焦慮是自由引起的眩暈》
《星溪的三次奇遇》不會太讓我驚訝,因為它是我熟悉認知體系里的“電影”。則電影是用視覺和聽覺所制造的幻想,讓我們感受到“夢”的真實。顯然這個電影更加接近夢,這原本再也正常不過的電影方向選擇,卻因為這個選擇,導致了一些激烈的討論,這個討論圍繞著“真實”。
電影是否需要完全展現(xiàn)“真實”呢?這個議題,從這幾年,一些文藝片的海內(nèi)外口碑的差異化日益顯著的情況下,越發(fā)尖銳。而當我沿著這些差異化的口碑和評價摸索,我就會發(fā)現(xiàn)大家關(guān)注的點是截然相反。那是不是說,因為語言問題
短評竟然超了。。。
拋開電影本身,還挺有趣的。放在后殖民的權(quán)力-話語體系當中審視這部電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奇怪的地方。比如為什么我們一再看到這種亞洲年輕女孩+老白男的搭配,還是在一個這種現(xiàn)象特別嚴重的馬拉西亞?;蛘邠Q句話說,為什么我們看不到其他組合,比如亞洲年輕男性+老白女,或者亞洲老年女性+年輕白人男性,又或者亞洲老年男性+年輕白人女性?我們可以看出女主一面在落后的前殖民地國家驕傲的審視自身物質(zhì)文明的發(fā)達,一方面在文化上需要前殖民者的認同。她的同性情誼不但無法讓她打開心扉
女主沒有北京大妞那種大大咧咧、可能是因為這是個略帶心事獨自旅行抒發(fā)情感的奇幻劇,真實自然略加驚喜
第一段與愛玲相遇,#市儈老板 #鎮(zhèn)店之寶#占卜#退貨#糾結(jié)#猴子 貫穿了整個故事線,陌生人的信任、女人之間的友誼小船
第二段與現(xiàn)代社會典型三男相遇,很有代入感和真實的現(xiàn)實話題,不愿改造的理發(fā)店讓我想起了北京一家叫做Nola的西餐廳,老板同樣固執(zhí) 認真 堅守自己的初心。強迫癥犯了的我看到女主沒等到占卜,但意外的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在一段的二男貫穿。
第三段與一個法國老頭相遇
個人原因 多一顆星。
看了星溪的三次奇遇 個人經(jīng)歷和南洋情結(jié)以及最近情緒 哭了很多次,幾乎每次都是打入內(nèi)心 自我尋見式的。這里不談逼格與工巧,過于文勝質(zhì)的東西也一向不喜歡。敘事結(jié)構(gòu) 鏡頭 以及帕斯卡爾的參演都是影片的亮色。并且電影本身就伴隨了很多因緣際會的不謀而合,從沙灘上的寶蓮的延續(xù) 帕老的參與,到導演交流會時談到在選角色時因一座廟而展開了這廟與演員自身都不知道的家族淵源。讓我特別動容的也是這種根基回溯,和我去做田野時的體驗與展開很像,能尋回與解開很多自身的內(nèi)在界域
《與星溪的第四次奇遇》又名《那篇一萬字的影評》
看完《星溪的三次奇遇》已經(jīng)快一星期,終于有時間寫點觀后感(也不算影評吧,就是……觀后感),畢竟為了加到ailing的微信,我答應導演寫一萬字的商業(yè)吹文(一萬字肯定寫不到了,ailing的微信也只能隨緣了),作為一個研究道德哲學的人,我還是被迫要遵守自己的諾言。
事情是這樣的,由于我的朋友黃老師是此次放映活動的映后嘉賓,當天在杭州出差的我興沖沖地趕回上海參加此次放映(此處有伏筆)。對于《星溪》這個電影本身,我起初是沒有什么太大期待的
《星溪的3次奇遇》不管怎么樣請尊重每一位導演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7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