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史詩一樣的電影,國家,民族,理想,忠貞,博愛,自由,平等,暴力,殘酷……這些就是那個時代許多的的愛爾蘭青年的短暫一生的關鍵詞。他們都是榜樣,他們都是愛爾蘭民族的驕傲和靈魂。
這個世界是復雜的,所謂的正義從來就不是絕對和永遠的光環(huán)籠罩,生活和斗爭永遠都是具體而復雜。
侯孝賢的《悲情城市》?有點這個路子吧,大時代是最好的熔爐,每個人都會受到考驗。
想想也許有朝一日的收復了臺灣?……
另,日本人打進來的時候,汪偽政權呢?嗯,又想多了。
下面這些都是導演的評論音軌在電影中談到的一些細節(jié),我摘一些出來,希望對喜歡這個電影的人有所幫助。
1、電影開場的曲棍球賽在當時是被禁止的。倒不是因為這項運動本身,而是這項運動造成年輕人的聚會,而聚會,在當時是禁止的。所以開場的曲棍球賽,就是一種挑戰(zhàn)。而實際上,組織這個比賽的蓋爾運動協(xié)會,是一個全國性的組織,對于愛爾蘭的獨立運動有不可忽視的貢獻,它也在培養(yǎng)愛爾蘭解放軍新成員方面,把運動員和球會聯(lián)系起來,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2、開篇的頭戴黑貝雷帽的軍人
精彩在上半場剛結束時就開始了,否則,影片就只是個反抗暴政的戰(zhàn)斗故事;從此,前面的鋪墊如水銀瀉地、淋淋漓漓地展開,漸入佳境。
硝煙過后的中場休息,就是法庭那場戲,前面的刀光劍影陣容分明,愛爾蘭人vs英國人即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豬都分得清楚,一旦到了“支持愛爾蘭共和軍的富有愛爾蘭人”vs“愛爾蘭的一般窮人”的問題,就不那么非黑即白了,而且,共和軍立即就需要這個支持,這時,槍桿子雖然不情愿,但畢竟尊重了解放區(qū)的臨時法庭,讓人松了一口氣:到底是英美法系呀!否則
(芷寧寫于2006年12月29日)
早先聞聽《風吹麥浪》獲得金棕櫚,進而得知其內(nèi)容,便十分擔憂——影片涉及如此敏感的話題,是否會引發(fā)新的爭論和麻煩?
該引發(fā)的還是引發(fā)了,由于片中一些英軍殺害愛爾蘭人的暴力鏡頭,沒等影展結束,英國保守人士和媒體就對導演肯·洛奇罵聲不絕,甚至說他出賣國家,誣蔑英軍、歪曲歷史。也許類似的事件,作為一個擅長拍攝敏感話題的導演,洛奇經(jīng)歷的多了,他的態(tài)度依然:“一但我們敢于說出歷史真相,也許我們就敢于說出當下的真相。”
就一個相當本分老實的人而言,時隔很久才看這部影片是有原因的,時隔很久才寫點東西也是有原因的。記得曾寫過有關影片《再見列寧》的文字,中國博客網(wǎng)死活就不給通過,而那篇文章根本就沒什么不能通過的內(nèi)容;巴金去世時,曾寫過一篇《巴金的十七個瞬間》,某周刊都刊發(fā)了,大街小巷都有售了,可覺悟高得驚人的中國博客網(wǎng)還是拒絕通過,當時我也只有“望博興嘆”,幸而現(xiàn)在“搬家”了。
每一處土地都有她的往事,青山翠谷、郁郁蔥蔥的愛爾蘭也不例外
2006年,《風吹麥浪》:肯·羅奇的提問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1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