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徒》最大的問題在于導演黃國兆,一個做了十幾年的資深影評人,終于按耐不住寂寞而動用了號稱中國第一本意識流小說。不能夠否認,導演的確避免了很流俗的小資嫌疑,但也暴露了一部影評人電影最大的缺點:站的太高,不接地氣。
電影中一段字幕大概這樣說:我夢到30年后,有人將我的小說拍成電影,但他沒有給我一分一毫。10年之后,又有人將我的小說拍成電影,這一次他們給了我版權費。這一段明顯是導演自己對于王家衛(wèi)拍攝《2046》的不滿,但《酒徒》一片中充斥著對王家衛(wèi)風格的模仿,如此看來王家衛(wèi)借用了《酒徒》的故事立意,而《酒徒》借用了王家衛(wèi)的影像風格。
片中字幕運用的太多,本來流暢的敘事發(fā)展和情感醞釀全部被打斷。時不時的注入戰(zhàn)爭因素,使得影片顯得雜續(xù)過多。一個好的文學改編是要有魄力對文字進行刪減的,而黃國兆過于周到的忠于原著,則將自己電影的節(jié)奏一一打亂,無論在影像上如此下功夫,破碎的電影敘事結構是無法被彌補的。
影片比較寫實,色調昏暗,格調灰色、消極,淋漓盡致地描述了作家的慘淡人生與思想上的痛苦,作家有一直以來堅持的底線,卻迫于生活壓力一點一點走向沉淪。幾十年的朋友,騙取他的劇本;還是幾十年的朋友,教唆他寫色情文章,作家自甘墮落的同時社會也狠狠地推了一把,最終老奶奶的死能否令他得到救贖,就不得而知了。
自古以來,中國的文人都與妓脫不了干系。作家的氣質很迷人,但在現(xiàn)實面前卻被碾壓得支離破碎。女人都是感性動物,把身體出賣給商人,把靈魂留給詩人。作家總是固執(zhí),與社會格格不入,為了看清這個社會,就把自己抽離出來,以為能看得更清楚,但現(xiàn)實卻是常常被逼得走投無路,自己痛苦不堪,最后只能用酒精麻醉自己。這是一種惡性循環(huán)。影片赤裸裸地控訴了商業(yè)對文學的踐踏 、物質對靈魂深深的壓迫。影片描述的幾乎是社會的陰暗面,唯一的光芒來自最后的房東,她的失憶,造成了對作家最無私的關懷,這點希望,或許是作家最后救贖的機會,而絕望中的人,不也是抱著同樣的希望嗎?
“酒徒”深刻的劇情片 程序員的前世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54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