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部電影,卻有這樣一副難看的海報,這讓我恨不能理解。
===================================
私は美を決める。
似乎聖誕節(jié)去看這樣一部電影都些不太合適,怎麼說都應該看快要下檔的《清須會議》 不是么。對利休的歷史略知一二的人也知道這部影片不可能是個HE,所以我抱怨了一路不該站在聖誕節(jié)看。
我看完後執(zhí)意認為,利休並非在年輕氣盛時愛上了一位自高麗而來的美麗女子,而是愛上了姣好面容下那一顆能水滴石穿的強大心臟,又或者說,只是愛上了“美”。所以在正好的時候遇見了正好的人,而這位如白色木槿花一般的女子也在正好的時刻也如木槿花一般凋零了。之所以說利休並非以男人的身份愛上了作為女人的高麗女子,是因為他最後將女子的指甲拔下來永久保留這一行為。我突然想到他將師傅武野紹鴎的花瓶削去一塊的舉動,認為這似乎是異曲同工。那時屬於千利休的美正在逐漸形成,而被他念了一輩子的女子的死,又正好成為某種契機合理地促成了他後來對美的完整的理解。
電影中木槿花是出鏡最多的花,這種花期短到不吉利的花也成為整部電影美意識的一個側(cè)面
①
按照佛教在南亞次大陸的原始規(guī)定,僧衣應為“不正色”,即不凈不美的渾濁色調(diào),寓意為出家人不當過于留戀這世間的美。據(jù)考證,釋迦摩尼留下的僧衣就是一種黃赤色。
日本文化受佛教影響至深,其傳統(tǒng)色之一的“利休茶”,是一種略帶灰褐的綠色,也符合“不正色”的標準。
可“利休茶”的源頭,茶道的一代宗師千利休所定義的“侘寂”(Wabi-sabi),卻是要求外表粗燥沉寂,內(nèi)心又如此沉溺于美。
電影《尋訪千利休》在展現(xiàn)千利修的茶道之美上,纖毫畢露,每看一幀都像飲一口冰涼的酒,表面冷淡,內(nèi)心沉醉。五色令人迷。
小小茶室不過五疊,必須彎腰進入,方寸挪移。
苦求雕怪獸的師傅,重做百八十款茶器,只求一個看似隨手一捏,粗糙灰澀的茶碗。
一碗稀飯珍而重之配一粒酸梅,足以讓鄉(xiāng)人出身的豐田秀吉嚎啕痛苦。
因為清寂冷淡,所以專心致志于每一處看似無用的細節(jié),會把時光的密度變得無限高。
井邊一朵木槿花。白紙刻花的飛鳥借燭光映戲于墻上的梅枝間。為瑩潤玉手所握的茶碗。粗糙到暗無天日,美得如此寂寞又傲慢。
②
看完這部電影,第一時間是先去百度了下關于織田信長跟豐臣秀吉,惡補了下日本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一個是出身豪門的大名,一個是出身貧賤的梟雄。雖然同是“戰(zhàn)國三杰,”但是對于茶道對于美學的鑒賞,在骨子里就有著很大的差距。這也就是織田信長對于千利休會予以重用,有一種英雄惜英雄的感覺,而豐臣秀吉就是暴發(fā)戶的形象,簡單粗暴,秉承著最貴的就是最好的理念,打造了黃金茶室。
千利休的茶道美學,是一種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的境界,比如劇中一開始他展示給織田信長的漆盒,原本平淡無奇
全程炸裂!術道之欺——《尋訪千利休》解讀(二)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9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