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看春光燦爛豬八戒都能哭的人,作為一個看電影會特價值觀單一的為正面人物死不死這個問題焦慮全場的人,看《十面圍城》的時候不僅沒哭,還笑場了,并且還邪惡的希望所有的正面人物死光光。
情節(jié)上的bug多到數(shù)不清,每個人編排得過于粗糙的過去,這些暫且都不說了,這只是“不好”或者“平庸”,但用上“惡心”二字,還是因為里面的價值觀讓人難以忍受。我不是討厭主旋律,《英雄》我不討厭,《集結(jié)號》看得我痛哭流涕,但《十面圍城》里面,為什么那些“義士”們連這件事是什么事,這件事會丟命的都不知道,就被騙上了街頭。革命是要流血的,但流血的人至少應該有知情權(quán)吧,否則要這樣的革命有什么意義?
我只能看得見他們的上街,但看不見他們的決心,只能看得見他們的死,但看不見他們死的意義,只能看見被仰拍的孫文,看不見“義士”們死之后能換來什么樣的中國。
太假了,看見每個人倒下的時候,那偽裝紀錄片風格的生平介紹字幕,就忍不住抽笑起來。不是因為真的可笑,而是,怎樣都不能接受這么戲說的歷史,你們卻還要拼命逼我相信這是真的。
觀看中一次又一次擦著涌出的淚水,腦海中漸漸浮現(xiàn)的是八個字——舍生取義,視死如歸。
走出影院是二零零九年十二月陽光燦爛的北京,但情緒還陷在那個拋頭顱灑熱血的十月香港。一百多年前。
我不知道該以何種方式寫這篇影評,慣常的寫作思路有兩條:按情節(jié)(線),按人物(點)。然而此片的情節(jié)和人物結(jié)合得是如此讓人無法分割,必須一個場景一個場景地立體回憶,所有的人,所有的情,都互相交織著。
前半段的文戲?qū)Π讓懙煤芎?,可以說深入淺出,句句有內(nèi)涵有回味。但是讓百年后的我們看來,總覺得隱隱有些諷刺。若果他們能活到今天,看到現(xiàn)在,他們還會那么義無反顧地赴死么?
香港電影難得地強調(diào)主義強調(diào)精神,但真正肯站出來擔起責任的人物,各個都讓我覺得是憑著情義,李玉堂是因為對陳少白的義,方紅是為了延續(xù)父親的義,阿四是對老爺對少爺?shù)牧x,重陽是對妻女的情,乞丐是對李玉堂的義和只能回憶的情……所有的死,都是舍生取義。在革命的崇高外衣下,情義始終是港片最推崇的美德。
后半段一場接一場的廝殺,充分展示了香港電影的武打設計特長
這個故事,百歲了。
當一個個義士前仆后繼,生卒年表起,我發(fā)現(xiàn)那是一群十九世紀的七零后八零后。
倒下前,他們是財主、富二代、草臺戲班主、車夫、難民、賭棍、小販、打工仔,以及乞丐。混跡街頭,蕓蕓眾生。他們在他們的生命歷程中迎來他們的那一個震蕩的新世紀。然后被歷史的洪流裹挾著,失所,流離,然后在某一天他們集體英勇就義。
革命的殘酷,就是太多青春,成為犧牲。太青春,血氣都新鮮的,艷紅,滾燙。
在深黑的劇場,我漸漸嗅到彌漫開來的汗與血的氣味,摻著一座市井老城的塵土氣煙火味。象釀得混沌的老酒,突然開壇,嗆鼻。濃的味道都是有侵略性的,會霸占它釋放的環(huán)境。
我覺得自己坐在血腥的混亂的空氣里。然后咽下了,兩行又點咸苦的眼淚。
半為蒼生半美人。
因為死在主義之名下,并且主義最終勝利。他們的死,在一百年后的故事里,可以概括成浴血拼搏,英勇就義。
但是真正的生命其實就停在了一吸之后,——生命的長度,就是一呼一吸之間。少了其一,就沒了。
這些死去了的那一代的七零八零后,是為一改前非死了的
政治正確的魔咒
(2010-01-29 08:16:39) 標簽:雜談
張鳴
電影《十月圍城》已經(jīng)熱過了,一次,在一個小型的研討會上,我表示盡管這部電影贏得了相當多的好評,但我依然不能認同電影的預設,清廷派人暗殺孫中山。因為,在真實的歷史場景中,最大的可能是反過來,孫中山的革命黨不斷派人暗殺清廷要員,甚至最高領導人、太后、皇帝以及后來的攝政王,都是他們暗殺的目標。但是,很多人不同意我的看法,在他們看來,只要電影的傾向是健康的,換言之是鼓吹民主的,歷史的真實不是很大的問題。
嚴格地說,我對于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其歷史的真實性要求并不高。對于以真實的歷史人物為藍本的作品,只要不顛倒黑白,把本來的歷史顛倒過來說,我就可以容忍。但是,《十月圍城》恰恰在這一點上,沒法讓人認可。清政府跟孫中山比較起來,是個反面角色,前者代表專制,后者代表民主。當然,暗殺這種“恐怖主義”行徑,只能有反面角色來做。最后,暗殺陰謀破產(chǎn),民主戰(zhàn)勝專制,光明戰(zhàn)術(shù)黑暗,實在太符合世界主流價值觀了。一些持有自由主義立場的知識界人士
“十月圍城”一直希望,哪怕從未實現(xiàn)。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9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