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仔》在上畫之前就知道這不再是彭浩翔一貫的風格,是轉型也好,商業(yè)利益也好,這個鬼才永遠都在“與時俱進”。一定也會有很多人批判他,也會有很多人力挺他,正是到內地上畫的時候還碰上了一些爭議性的話題,就如之前關于當街拉屎缺德,當街拍人家屁股也一樣缺德,看缺德的人互相對罵挑邊站的也都不是什么好貨一樣,對與錯根本沒有意義。一部電影已經不單單只是導演、演員與觀眾的問題,就如一段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事一樣,政治色彩、宗教信仰、各樣的立場已經摻合進來。電影在變味,就如這個社會不得不面對劣根性的現象,電影不單純是電影,不是藝術品,而變成了消費品,我一直不喜歡人類(受眾)將電影看做消費品,與政治、時事、人性“掛鉤”,我“尊重”電影應該是{描述性質}的觀點,除非你是“法官”,否則你沒有權利去隨意批判一部作品、一個人,請尊重電影人,尊重電影產業(yè)。當然,你不是法官,但社會是有“法官”的,同樣觀點,不尊重電影產業(yè)受眾的人,也不會有給他繼續(xù)攝制電影的機會,這一點是相互制約的。說太多嚴肅的東西
對于這本電影的關注,首先是來自杜汶澤口不擇言引起觀眾集體抵制的新聞報導,隨后是這本電影的名字,小團圓,張愛玲的故事,便想當然的將這本電影情節(jié),和《花樣年華》、《色戒》聯系到一起,會是旗袍緊致、表情緊致、一笑一顰無不綿里藏針。直到昨天看了電影,還真是適合時下去電影院看的小清新片,如果不是杜汶澤口水的話,應該票房會不錯些,觀眾口碑也會高些。
剛看了一個天涯論壇的帖子,一網友簡述幾個電影情節(jié),求助人肉搜索器,幫其拼對出是哪本電影。下面除了人肉幫助外,還有更多的片名求助。很多電影都是當時《正大劇場》播出的,至今仍可在記憶中值得咀嚼回味。這些電影夠棒,但并非是當時最好,我們在90年代的電視、VCD傳媒上認識了它們?,F在體味電影的渠道,換成了電影院和網絡,而比較娛樂方式匱乏的80、90年代而言,電影院和網絡將主動權完全交給了觀眾,少了佳片爛片共賞的機會,也就少了不經意間發(fā)現有趣的作品的機會。就如初中時喜歡一首歌,必須買盒磁帶,walkman倒帶快進又不方便,只得將這盤專輯全部聽完
《人間·小團圓》爆肝劇情片 彭浩翔的自我表達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0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