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這個片子是在幾年前的MTV頒獎禮上,給這個電影頒了一個世紀大獎還是什么,已步入中年的五個人再聚首,儼然一副中年人大腹便便的模樣,當屏幕上出現當年電影的片段的時候全場所有人站起,對這部電影給了極高的評價,我當時還在納悶,就一部青春電影,怎么看也不像是大制作,而且也有些年頭了,怎么在美國人心中有如此高的地位而成為經典?
今天,我終于知道了答案,在看了這部電影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有必要記下這片子給我的感動。
我相信每個人在青春期的時候都會有叛逆期,那是對自我認知形成的審視,對社會的認識以及對生活方式的一種思考。5個被留校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個性,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長方式,可是卻走到了一起,分享各自的秘密,最后成為朋友,而交過心的朋友我想是比表面的朋友更值得擁有吧。
表面上風光的運動員,本來已經有著大學申請獎學金的美好前途,可是他卻一點不開心,不想遵循父親設定好的路,不想一味的win,不想就這么為別人而活著,他的煩惱又有誰知道?
舞會皇后,年輕,漂亮
最喜歡坐在地上談話那一段,沒想到居然是演員即興發(fā)揮的。原來被簡單定義為運動員、小公主、小混混、書呆子和怪胎的同學,背后都是真誠美好的、需要被愛又身不由己的,他們今天居然能坐在一起敞開心扉,明白了“父母皆禍害,他人即地獄”的現實。今天過去后,他們還是好朋友嗎?他們會繼續(xù)怎樣對待彼此呢?編劇最后還是選擇給了一個有點俗套的結局,但也給了觀眾思考的余地——我們對待別人的方式合理嗎?我們那樣評價一個不了解的人難道很正確嗎?你愿意走進一個不可理喻的人內心嗎?就像你渴望他人關懷一樣?
“Janitor is the eyes and ears of one institution.
清潔工就是一所學校的耳目”
“We are all pretty bizarre,some of us are better at hiding it,everybody can do something.
我們都是怪人,只是有些人比較會隱藏罷了,每個人都有才能”
You see us as what you want to see us,in the simplest terms,the most convenient definitions. But what we found out is that each one of us is a brain and an athlete and a basket case a princess and a criminal.
你用你自己的眼光看我們
今天在豆瓣上標記「早餐俱樂部」時才明白為什么豆瓣的5?代表的是"力薦"而不是"極好"。
就現在看來,這部好萊塢編劇幻想中的校園鬧劇是一部制作與情感割裂得頗為厲害的作品。這部電影有制作上因為粗糙的人物形象而被無理推動的情節(jié),但同時又有通過細膩的共有傷痕搭建的情感傳遞。
這種割裂若有若無地映照了美式學園中的stereotypes在電影中的兩面性——這些傳統(tǒng)形象的背后都有著不為人知的將他們人格塑造至此的負面因素,而這些超現實的負面因素本身是不會出現在現實的考量之中的
在門關上后,老師與同學們時大多采用特寫鏡頭,將每個人的面部表情表現地清清楚楚
逃跑時的音樂詼諧幽默,與老師的鏡頭互相穿插,更顯得激烈
本德爬上天花板時的音樂節(jié)奏感很強
在講述自己來這的原因時,音樂變得低沉,移鏡頭讓畫面不那么死板,使觀眾的代入感增強
結尾與開頭相呼應,一個送上學一個接放學,開頭拒絕寫文章,后面主動寫,表明學生們的改變
有三種人我很討厭:
一種是愛給別人貼標簽的人。這種人總是把人簡單分為一類一類,nerd,princess,athlete,總把別人和自己劃清界限,別人都低等的那么容易被自己歸類,總有一種莫名的優(yōu)越感。pretentious。
第二種是把自己的不幸都歸于別人的人。這種人或許真的遭受不幸,受過刺激,但他表現的好似所有人都欠他一樣,別人過得比他好就是一種罪過,自己是全天下最不幸的人,我也有煩惱,我tm沒指著別人鼻子跟別人比,也沒搞得別人不爽啊。also pretentious。
第三種是鼻孔大的人。一般大我還能接受,巨大我真的受不了
ok,男主這三樣占全了。
我不管你多講義氣,我不管你經歷多少事,沒有一個人有資格對別人品頭論足,別人和你活的不一樣,那也是活法,你憑什么把價值觀強加給別人。老師威脅你,同學瞧不起你,你是可憐,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因為你從未為改變別人的看法而做過任何努力,相反的,只是自暴自棄,抱怨別人不接受你。SB。
我的四星給其他四個主角一人一星,男主這種頹廢角色的設定真讓人惡心。
“早餐俱樂部”制作精良!到底什么,什么是80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7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