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紀錄片《最后的山林》中的價值關懷與人文思考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他們在這片山林里繁衍生息;日月星辰改朝換代,他們用信仰守望著這片寧靜的土地。由孫曾田執(zhí)導的紀錄片《最后的山神》以平實的敘事手法生動地再現(xiàn)了鄂倫春這個特殊族群中最后一位薩滿無可依托的孤獨。
紀錄片開頭,主人公孟金福正在樹皮上雕刻山神像,嘴里似乎念念有詞極富原始神韻的畫面配以深沉的男聲解說,營造了一幅動人的祈福圖景。他是大興安嶺的最后一位薩滿。緊鎖的眉頭,歷盡滄桑的皺紋,他的孤獨
世世代代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身處野外,既有種舒服自在(山林就是家,隨處可點篝火睡覺,不愿住回定居地),也有種敬畏(山林是衣食父母:山神、和狼圖騰里的騰格里)。不像城里人去到野外,既感到不適/畏懼,又肆意掠取。 鄂倫春族人的狩獵生活注定會消失,比他們多的多的掠取自然的人,會讓他們無法生活。
這些人的生活,乍看上去,是很臟很辛苦。就像“趕馬幫的女人”一樣,但是他們都是認真的生活,夏天到了刮胡子,給老婆帶去冬日里的綠芽,做一艘漂亮的樺皮船。。(趕馬幫的女人到了市集上先去洗去鞋子上的泥)。
山神樹被砍,他好像自己被砍了,他再也沒有出去狩獵和捕魚。這個時候用的都是剪影,畫面是黑壓壓的。(為什么不用同期聲,討厭旁白)
孟金福的山林是有神靈的,郭保林的山林就是山林。聽到孟金福學動物叫,郭保林的女兒笑瘋了,這一代人離山林更遠了。(你以后想干嘛?我想和你們一樣拍電視,拍山里的小動物。)——山林再也不是家。
評《最后的山神》
《最后的山神》是由孫曾田執(zhí)導的紀錄電影,于1993年上映,這部片子記錄了大興安嶺鄂倫春人孟金福夫婦在山林中的生活。時代一直在進步,而中華民族的歷史在傳承中變遷、發(fā)展與輝煌。
一尊近景描繪的山神被孟金福畫在樹干上,在特寫山神的背景下,“最后的山神”響亮的標題以紅色行書出現(xiàn),紅色是最亮的色彩,使主題更加鮮明。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虛景,日出預示著希望,這是山林中人的希望,更是老一輩鄂倫春人的希望,他們希望可以打到獵物
最后的山神:人氣紀錄片片 空谷足音響徹山林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2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