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沙發(fā)上耗費了一晚上時間,看了一部1953年的日本電影,叫《雨月物語》。
《雨月物語》發(fā)生的時代背景是戰(zhàn)國時代。在琵琶湖附近的一個小山村,住著源十郎和妻子宮木,還有妹夫藤兵衛(wèi)、妹妹阿濱。他們以開小瓷窯、燒制瓷器為生。有一次,源十郎把瓷器賣到市鎮(zhèn)上,賺了一大筆錢,讓藤十郎對于發(fā)大財充滿信心。這時起了戰(zhàn)亂,源十郎不顧逃命,只想著趁戰(zhàn)亂發(fā)財,執(zhí)著于燒瓷器。藤兵衛(wèi)則夢寐以求成為一名武士,出人頭地。
源十郎帶著藤兵衛(wèi)和阿濱第二次去市鎮(zhèn)上時,一位美若天仙的貴族小姐若狹看上他的瓷器
(從注銷的舊賬號處搬運過來)
觀影這些年,黑白片看過不少,可印象中沒有一部色調(diào)濃厚得如《雨月物語》一般的。那種凝重,好似深黑色墨汁涂抹在灰蒙蒙的畫布上,渲染著層次不清的影像。仿佛是在現(xiàn)有世界之外再造的別一個世界,丟失了許多歡快明亮的色彩,淪陷在凄惶的陰影中。
但它也有別樣的美。當(dāng)煙霧彌漫,或燭影輕搖時,有種朦朧神秘的光澤籠罩著那個世界,仿佛一切即刻就要消融在無邊的昏暗中。水上行舟一幕讓人如癡如醉,只一個鏡頭的轉(zhuǎn)換,船就倏忽游入畫中去了;燈下縫衣更像是夢中的場景,人物影影綽綽似幻象般浮動,只有一燈如豆徐徐散來人間溫情。
還有配樂,采用的都是傳統(tǒng)的管弦和打擊樂器,配上氣若游絲的唱腔,如泣如訴,動人心魄。在阿濱遭匪兵無恥奸污的時候,鼓聲四起,緩慢而沉重,暗合著她無力反抗的激憤;宮殿化為廢墟時,若狹夫人的唱腔哀婉而飄渺,與前番作樂時有所不同,似乎訴說著心愿難了的憂怨;影片結(jié)尾宮城收好丈夫的鞋子,準(zhǔn)備縫補衣服,忽然響起尖聲的弦樂,悲切中帶有喑啞,如一道橫空而下的閃電
戰(zhàn)爭炸出了人性深處的貪婪,貪婪像毒癮一樣,所有的得到仿佛鏡中花水中月,在迷失的征途中,人們走向毀滅。
婦人們都渴望安穩(wěn),男人們錯以為繁華富貴,是女人的福祉,于是鋌而走險,最后萬劫不復(fù),女人卑微的愿望,也就淪為悲劇。
阿濱的老公衣錦還鄉(xiāng),遇見阿濱淪為娼妓,于是懺悔萬千,決定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把曾經(jīng)夢寐以求的盔甲與長矛,棄于河溝,回頭是岸。
現(xiàn)實殘酷在于,有時候你回不了頭,就算回得了頭,不見得還有岸。
前幾天看過了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今天重新重溫了溝口健二的《雨月物語》。集訓(xùn)的時候,老師經(jīng)常會把黑澤明,小津安二郎還有溝口健二三位日本電影大師放在一起對比。他們各有所長,都有自己所突出的部分,但是平心而論,我最喜歡看的還是溝口健二的作品。他的作品有一種很獨特的吸引人的美感。
不同于黑澤明向西方學(xué)習(xí),溝口建二則是把視角放在了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受到東亞儒學(xué)圈的影響,日本的很多傳統(tǒng)文化,其實我們都可以產(chǎn)生共鳴,就像溝口健二的這部《雨月物語》單看故事
黑白片以前最喜歡的是卓別林的系列??吹氖且猹q未盡。后面看了黑澤明的羅生門。覺得也超級合胃口。后面才覺得不論是彩色還是黑白,只要故事講的好就會好看。
第一次看溝口健二的電影。之前就聽說他的物語系列都是比較有聊齋感的。和小林正樹有相同的意味。但是小林的怪談在我心中可是無法代替的。
雨月物語其實講的就是一個人性悔過的故事。只是就算再后悔再彌補,很多東西再也回不來了。陶匠的妻子最后死了,武士的妻子被人強了。這些都是再也回不去的事實。如果代價是換來的兩個男人的醒悟,那也確實太大了
【雨月物語】兩個人的世界。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4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