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看這個節(jié)目是個偶然,先是偶然點開了《圓桌派》,忽然看到了小時候鳳凰衛(wèi)視上《鏘鏘》熟悉的身影,感覺十分親切,那時候總是在吃飯時,當我爭著要看動畫片時,媽媽總會拗著我去看那三個人的談話節(jié)目。當時覺得竇文濤還有點意思,而文道和子東這兩個人總是扯著我從沒聽說過的知識說著我也聽不懂的話。后來家里收不到鳳凰衛(wèi)視了,《鏘鏘》也就自然從我生活中消失了。
后來忘了哪一天聽說《鏘鏘》停播,雖然本身對節(jié)目沒什么感情,但畢竟它曾經(jīng)和我童年的某些記憶交織在一起,知乎一搜
有人說魯迅當年是因為學醫(yī)學的不好才考慮寫文字的,姑且不論他的動機,道理是,文章真的能點醒人們嗎?再進一步說,寫文章的人自己,確定就是更清醒的狀態(tài)嗎?
屋子是鐵屋子,但并不是絕對打不破的,只是打破的代價很大,或許要把屋子里的人大半都撞個頭破血流才能打開,子孫們就能生活在陽光下了,這是個快辦法,但你又如何知道,外面一定是陽光而不是狂風暴雨呢?換句話說,國家體制確定應該這么拼盡力氣的去改換嗎,慢慢來不可以嗎?
或許沒那么嚴重,魯迅先生的吶喊只是喊出國民的國家責任感
佛學太過龐雜,我沒真正讀過什么佛經(jīng),只寥寥的看過幾本佛學的科普書,類如《佛祖都說了些什么》、《思辨的禪趣》、《佛學是真的》,以及一些雜文碎字的只言片語,每當我讀到關(guān)于佛的,我都會把對佛的理解進行核實更新,于是我心里大概有了一個我理解的佛法。
真正覺悟了的佛會做什么?會不吃不喝打坐至圓寂,因為一切皆空,就連吃飯的動念也是虛妄的。
那為什么入了佛門的人要修行?因為剛?cè)敕痖T,你只是粗淺的理解佛的核心思想,并沒有滲透入你的骨髓,所以你雖然表面上明白諸行無常
道長的節(jié)目一直是我的珍藏也是我的書單,越來越難靜下心好好閱讀的我從這里汲取營養(yǎng),私心里并不希望它真的“火”起來[皺眉]因為擔心利益驅(qū)使下的迎合大眾口味。
喜歡道長穿著標志性的黑色斗篷外套戴著英倫黑色禮帽手拿一本書,仿佛是一個身在紅塵中的俠客卻又更像一個游離于塵世的智者,在夜幕下不疾不徐的走過市井街頭或地鐵人流,娓娓道來對于一本書的見解和觀點,間或調(diào)皮的開個無傷大雅的玩笑。喜歡他的風格,喜歡它的“小眾”。
《一千零一夜》 一直走下去
《文學改良:中國的歷史從此分成兩截》
1917年1月1日,胡適發(fā)表了文學改良。前后歷時5年,終將中國歷史分成兩截(文言文/白話文)。為何白話文會成為種趨勢?首先,他是工業(yè)革命帶來的結(jié)果,其次,現(xiàn)代國家動員的需要(部隊動員)。為何要以白話文替代文言文?胡適給出了三個理由:①自古以來,中國就有白話文;(佛經(jīng)譯文)②世界通例,中國也不例外;(但丁-神曲-意大利文、馬丁路德-圣經(jīng)-德語)③更清晰得表達出寫作者感情和思想。
胡適發(fā)表文學改良的時候只有26歲,放在現(xiàn)在就是90后
讀文字時的第一個鏡頭,是一個跳舞女子的石像,左肘抬起右手垂膝、身材姣好舞姿優(yōu)美,可以想象當年大唐盛世真的有那么一位技藝精湛的舞女在王公貴族的廳堂中翩翩跳躍,這樣的石像很常見,以至于沒有年代沒有名字,我的問題是這樣的舞女算不算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什么?她留下了一個跳舞的姿態(tài),但又有誰知道那石像是她呢?那石像只是她這樣人的一個代表。同樣的,留有名字又怎樣呢,就算是自己沒白活嗎?其實都是白活,只不過認為不是白活比認為是白活可以讓你活的更舒服點。
目建連是佛陀最開始的十大弟子之一
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2018推薦,第四集《科學怪人》觀后感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3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