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些碎片說不出所以然的即時感悟,與臺詞摘錄。
故事架構(gòu)是很好的,以「June赴中國的離別派對」串聯(lián)起四對母女的故事。只是港普很容易跳戲,聽起來也有些狗血。劇情也有幾處不合理,但我現(xiàn)在只能想到Anmei媽媽再嫁的丈夫因為她的死就直接“提攜”Anmei,Rose的婚姻與愛情因為那段話重歸于好,有些無厘頭,缺些合理細(xì)節(jié)。
??Suyuan&June
June對于學(xué)習(xí)鋼琴的反抗:“我不是你的奴隸,這兒不是中國,你不能逼我”,暗含對中國教育方式的諷刺——強(qiáng)迫、剝奪個人喜好。
??Lindo&Waverly
沒有怨天尤人,亦沒有自憐自艾,自暴自棄。命運(yùn)弄人,這些經(jīng)歷過悲苦命運(yùn)的女人,她們的女兒亦在自由國度的美國,經(jīng)歷著自己母親般的青春。至此,些許人自然已經(jīng)悲觀地認(rèn)定,性格命運(yùn)般地遺傳,一代代難逃輪回。但,這些曾經(jīng)柔弱的女人,從容地度過自己的半生,如蒲草般溫柔依然。在看到自己女兒相似地生活時,告訴她們自己的人生忠告,言語平常,卻擲地有聲,不容置疑。她們的一生果真如她們喜歡佩帶的玉一般,溫柔嫻靜,卻來之不易。
媽媽從不會指望女兒人生有多么輝煌帶來多少的報答,媽媽只是希望,希望女兒幸福,希望女兒一生能過得跟自己不一樣,她總是急切的想把自己所有受過的傷總結(jié)成經(jīng)驗讓女兒牢牢記住,而女兒在當(dāng)時卻顯得不配合或者反感這一種“操控”..
呵,因為女兒總是像媽媽的,哪怕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文化氛圍中成長,可還是會像,這就是母女。
每個女兒都是媽媽的希望。愛在理解中成長,母女之間也是這樣。
我對我們班的女生說“你們將來,只要自己愿意,就沒有一個人的命運(yùn)會是悲??!”
女孩子們有人若有所思,有人問,“為什么?”
因為我是《喜福會》的忠實(shí)粉絲,我相信女性由丈夫決定自己的命運(yùn)和尊榮的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fù)返了。
《喜福會》里面的兩代母女,各自遇到不同的感情故事,個性或有遺傳,命運(yùn)也有詭異的類似之處。從封建的中國逃離出去的母親們,跟自小在美國長大的女兒們,不同的故事有相同的主題,那就是為了獲得愛和尊嚴(yán)的努力。
或許是來自草根的樂觀主義作怪吧,我相信努力的結(jié)果,就是獲得愛和尊嚴(yán)。就好像其中一個母親告訴女兒的那樣,“除非他給你你要的愛和尊重,否則離開他!離開之后,你才會被發(fā)現(xiàn),會被珍惜?!比虤馔搪暤呐畠恒俱矐K淡,斤斤計較并且處處占老婆經(jīng)濟(jì)上便宜的女婿譏諷道,“你想要改變么?那么你得考慮清楚你要付出的代價?!比舾赡曛蟮木蹠?,女兒容光煥發(fā)談笑風(fēng)生,仿佛換了一個人,而她身邊的新老公,英俊大方體貼入微。
感情需要彼此的相互愛和尊重,缺一不可——沒有必要因為是女人,所以就必須一直隱忍屈辱
看了兩遍電影,一遍小說。摘抄了一些句子,截了一些圖片。
Part0千里鵝毛
Part1 Lindo&Waverly
lindo四歲時被定為別人家的媳婦。
出嫁前,lindo, “我媽說這些話并非不愛我,她這樣說,她就不會對不屬于她的東西心存希望。”
送別女兒那刻,母親走了半截,忍住 沒回頭,然后跑向行李,一邊推著行李一邊回頭看…(哪能不愛自己的女兒…)
成親那晚,“I decided, underneath I knew who I was, I promised myself never to forget.”
“我永世忘不了那年的清明,我終于解除了套在身上的枷鎖
1993年,有一部引人注目的電影,在北美上映。
這雖是一部家庭倫理片,卻能在北美600多家影院上映,收獲了3290萬美元的可觀票房。
片中的演職員,95%都是華人,來頭都不?。河犸w鴻、鄔君梅、盧燕、奚美娟、溫明娜…
時隔26年,這樣的電影,放在今天,依然彌足珍貴:《喜福會》
上世紀(jì)八十年代,美國,舊金山。
每個月,在舊金山的華人住宅區(qū)里,都會有一次聚會。
聚會由幾個中國太太發(fā)起。幾十年前,這四位中國太太與家人一起移民,在美國落地生根。
她們輪流借出自己的房子,趁著假期
“喜福會”不知Amy Tan眼中Joy Luck究竟意味著什么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5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