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認最近十余年來韓國電影崛起的標志性事件是1999年導演姜帝圭所拍攝作品《生死諜變》的熱賣,以此片的成功為起點,韓國電影踏上了一條高速發(fā)展的快車道?;蛟S是這一起點對于韓國導演而言有著超乎尋常的意義,加之手握南北問題這一熱度持久不降題材的天然優(yōu)勢,縱觀十多年來的韓片,有關南北沖突的作品屢見不鮮。這其中,既有正面描寫戰(zhàn)事的《太極旗飄揚》、《高地戰(zhàn)》,也有將南北對峙作為戲劇沖突背景的《柏林》、《義兄弟》,近年來更有借歷史之名行娛樂之實的《隱秘而偉大》。總體而言,朝韓問題電影已成為韓片獨有的一種類型,而數(shù)量上的龐大不可避免的要帶來質量上的良莠不齊。正如國內(nèi)的諜戰(zhàn)劇抗日劇正在逐漸“脫軌”一樣,韓片里的南北題材也面臨著淪為噱頭的尷尬境地。
作為眾多“南北片”中的佼佼者,樸贊郁的《共同警備區(qū)》拍攝于2000年,其時《生死諜變》的余波未散,市場對于那種視聽語言和故事結構上師法好萊塢與港片,題材又具有韓國本土特性的類型電影有著旺盛的需求。身為導演卻一直沒能拿出像樣作品的樸贊郁
擊中鄭士兵的第一槍是最有爭議的一槍,代表著友情的破裂和內(nèi)心深處對另一方的不信任。筆者把前后的關鍵細節(jié)看了很多遍,結論如下。
按劇情設計,這一槍一定是李班長射出的。導演設計的子彈軌跡如下:李作為快且準的射擊手率先發(fā)射,子彈穿透鄭士兵的面部,并擊中鄭身后的收音機。但導演設計的子彈軌跡在實踐中很難實現(xiàn),因為鄭士兵當時半坐在地上,收音機在他右后方的桌子上,李班長射到鄭士兵的面部本身就是精準射擊了,按理不可能再擊中他右后方的收音機
電影剛開始你會以為這是那種“到底誰說的才是真相”的片子。
通過片中為數(shù)不多的女性角色----中立國監(jiān)察委員會的韓裔女少校辰蘇菲(李英愛飾)的視角,觀影者通過國軍士的李水奕(李秉憲飾)和朝鮮軍士吳倞必(宋康昊飾)兩人截然不同的回憶,一層一層的了解到發(fā)生在韓朝南北的“聯(lián)合安全區(qū)”板門店的槍擊事件。
然而面對辰蘇菲的質詢,李水奕軍士和士吳倞必軍士不約而同地選擇閉口不言,讓整個事件看上去更撲朔迷離。
樸贊郁電影中強烈的個人風格可以說是從這部電影開始奠定的。雖然這部懸疑冷戰(zhàn)類型的電影中臺詞量并不小----這與樸贊郁最具代表性的”復仇三部曲“中惜墨如金的風格大相徑庭----但樸贊郁式的簡潔巧妙的鏡頭剪輯已經(jīng)初現(xiàn)風格。還有一些,比如象征性插入的鏡頭和類似北野武最喜歡的突然靜止的鏡頭,可以輕而易舉的造成強烈的反差和荒誕的效果,這在他今后的作品里更加明顯。
本就撲朔迷離的劇情為樸贊郁將時空交錯打亂提供了先決條件。同一事件,以四段不同的視角描述。樸贊郁巧妙的將觀眾的胃口吊得十足
“共同警備區(qū)”充滿驚喜!朝鮮上映的第一個韓國片?! 別逗了?。。。?!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