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房子的故事》(《? ???》),2019年10月4日在釜山國際電影節(jié)上映,85后導演樸齊凡執(zhí)導,李裕英、姜信日、徐永嬅主演。
這部電影有一個看似寡淡的故事,不疾不徐的節(jié)奏,人物性格豐滿細膩,沒有一句廢話,沒有一個多余的鏡頭,再加上無處不在的生活細節(jié),看到最后,極其觸動人心,引發(fā)共鳴。
一、親情的羈絆是人生的永恒主題
對于感情的表達,同為中華文明圈的韓國和我們一樣,在“放在心里和說出來”相比,雖然知道一定是說出來的好,但是十有八九還是會選擇放在心里、沉默不語
一直以為關于生活溫情的電影,是日本影視劇的專屬。沒曾想,原來韓國電影也可以。
2019年10月在韓國釜山電影節(jié)公映的《房子的故事》,一部關于房子與愛,慢節(jié)奏的故事。
有時候,愛需要用心去體會;有時候,愛需要用語言去表達;有時候,愛需要用行動去證明。因為,人呀,有時候,心會很麻木;有時候,話會很蒼白;有時候,行動會很遲緩。
愛,很復雜。而沒有愛的房子,從來不是家。
讀過大學、在報社當編輯的女主角姜恩書,一直未能找到最滿意的公寓。
于是,在房屋到期時
恩書是報社編輯,獨自在首爾生活,正努力找房子。
她的父親進哲是一名24小時營業(yè)的鎖匠,獨自住在仁川的老家。
恩書沒想到自己會搬回家鄉(xiāng)和父親生活。她在那里重拾家族記憶,而一生都為別人開鎖的父親,也因為恩書的關系,逐漸打開自己的心房。
在不同的房子中流轉,但哪個才是家?
淡淡的感覺,打開門就是家,作為開鎖匠的父親,等待著女兒…
一碗三養(yǎng)泡面,桃子的泡菜,家的味道!明亮的柑橘就像觸手可及,留下澀澀的氣味。
描寫家庭的關系、父女關系的影片很多。樸齊凡導演的這部處女作品,我卻無法給它一個明確的類型。它不像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強烈的代際沖突和跨文化沖突被刻畫得很具鋒芒;它也不像是枝裕和的影片,看似拍攝得日常平凡,其實劇情設計中埋伏了許多沖突和引爆點,有種暗流涌動的感覺。
是枝裕和影片中的家庭關系中通常有一個不同尋常的矛盾導火索或故事背景,家庭關系沖突就是從這些開始的。比如《如父如子》中
也許,你也曾經(jīng)感受過流離失所?
在燈火輝煌的城市,有著體面平淡的工作,在一個個不屬于自己的公寓間輾轉,始終沒有找到那份可以被稱為“家”的感覺。
在報社工作的編輯記者姜恩書,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搬家后,終于又迎來的新的搬家。這一次,她始終沒能如愿找到自己滿意的房子。
她尚未衰老,也不再年輕。卻在與家人并不親密的關系和獨自一人的生活狀態(tài)下,步入了沒有家的孤獨感。父母分開多年后,母親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姐姐也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恩書和她的父親,都在孤獨地各自生活著。
想要的是家,而不是房子
影片的開頭小女兒一直在找房子
但是始終都沒有找到,也許她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內(nèi)心需求
她以為自己討厭的是以前的家,那個堆滿東西,像倉庫一樣的房子
但是直到她迫不得已再搬回去小住
慢慢的發(fā)現(xiàn)這個房子的背后,承載了父親對母親的愛,對孩子的愧疚
01.滿心歡喜,小女的回歸
知道小女兒要回家住,就去附近的商店給女兒準備毛巾
并且因為店鋪的老奶奶說豆沙色是爆款,所以就給女兒準備了
在女兒回到家里打開櫥柜發(fā)現(xiàn)了嶄新的毛巾時,女兒是可以感受到溫暖的吧
電影《房子的故事》評分和主題解析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