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的更多的應(yīng)該是漫畫還是動畫片來著,這個應(yīng)該是長大之后才看的,好像當(dāng)時我還感慨過,怎么這個演員找的真的和漫畫里面好像啊,尤其是那個鼻子實在是太傳神了。小的時候不懂什么是戰(zhàn)爭,什么是貧窮,還覺得這個是搞笑的,挺好看的,等到長大之后才知道,窮人的世界真的是難啊,一分錢難倒英雄漢$#
記得小時候有段時間,每晚睡覺前爸爸都會拿著本《三毛從軍記》的漫畫給我講上幾個,印象中,《三毛流浪記》也是這么講完的。之所以對前者更有印象,是因為三毛一個可愛的小盆友穿不得體的軍裝的形象太傳神了!有人會奇怪怎么不是媽媽給講故事呢?是啊是啊,其他故事大概都是媽媽在睡覺之前講的,可是都不記得了,真的都不記得了,唯獨把三毛給記住了,于是順帶著把爸爸也給記住了,可見《三毛》確實深得小孩子的心,而且漫畫的教化功能遠(yuǎn)勝于文字。
十多年前那部充滿了黑色幽默的電影版《三毛從軍記》(賈林飾三毛)大概可歸入邪典電影,面子上的幽默與里子中的諷刺相得益彰,老少咸宜。而今天看到的這部《三毛流浪記》,則是60年前的老電影,風(fēng)格是現(xiàn)實主義的,但卻同樣老少咸宜。這片子有些情節(jié)似曾相識,記得上個世紀(jì)末上海電影制片廠推出過電視劇版《三毛流浪記》,曾創(chuàng)下全國兒童片最高收視率,演三毛的孟智超和我同齡。
這部電影的拍攝時間是1949年,看之前我就有個疑問,它到底是民國的電影還是共和國的電影?看片子時感覺是民國的
背景發(fā)生于解放前的舊上海,講述的是流浪兒三毛的故事。
在影片中,極富諷刺的平移鏡頭。衣服,文具用品的出現(xiàn),話外音對兒童的關(guān)懷發(fā)言,再聯(lián)想同為兒童的三毛等流浪兒,一切都是那么可笑。
在社會上,三毛被人嫌棄,甚至可以說是被唾棄。即使這樣,他也依舊保保持一顆純良之心,不偷不搶,賣力氣來換口飯吃。雖然在那個年代,大都身不由己,但三毛的所作所為值得敬佩。
印象深刻的一場戲,三毛在宴會鬧劇結(jié)束后,披上麻袋走上街的那一鏡頭,第一反應(yīng)是,他是自己世界里的英雄
如果沒有那個為了配合新社會而硬硬加上的光明而倉促的尾巴,還會更好。
三毛這個故事、人物,實在是屬于上海的,只有放在這么一個燈紅酒綠不夜城里才格外有殺傷力。
我很喜歡開篇黑底白描的那傳神之至的幾筆,很喜歡里面的小段落,能擴充的就擴充,不能擴充的就簡化——不像電視劇版的,非要拖出個篇幅來,太多不必要的冗長。三毛原著不適宜做大部頭的改編,最好的就是起承轉(zhuǎn)合趕緊抖包袱。
最讓我感嘆的段落,是片中特別用來鋪梗的那個“加入游行的歡慶中”——第一次,解放前,明明是兒童卻不能過一個兒童節(jié),被警察亂棍從游行隊伍中打了出來,自己扯旗子拉隊伍上街;第二次,解放了,解放軍進程、老百姓翻身,漂亮的文藝女向襤褸的小癟三們揮手,招呼他們加入游行的隊伍,一起扭著秧歌向前走。
除了一舊一新的對比,雙方所操持的歡慶的“器械”也不盡相同:前者用西洋鼓號,后者是中國本土的、來自農(nóng)村的、與上海這座洋氣的城市不甚相稱的“大秧歌”;前者,發(fā)號施令者并沒有露面
餓急的三毛仰著頭,看著那高高掛起的大喇叭,傳來了大分貝塑料黨國語“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要好好愛護他們!”
這現(xiàn)實的殘酷諷刺著誰呢,三毛,刷廣告的漿糊是個什么味道?
“什么湯壺夜壺~! 老子三毛~!”
“走就走,我還是睡我的馬路去!”披著破席子就敢出門,
你有掙脫枷鎖的勇氣,敢舍,敢于不懼權(quán)威與財勢。
即使這只是部太主流明顯偏向的電影,
你不俗,讓我等慚愧汗顏。
三毛的故事發(fā)生在解放前的上海。上海都市的形象完全是兩級的。影片一開始,畫面前景是低矮的小房子,后景則是霧氣中若隱若現(xiàn)的高樓,一個挑著重?fù)?dān)的腳夫匆匆走過。影片的故事和三毛的形象耳熟能詳。衣衫襤褸的三毛在繁華的上海街上頭游走。他想找份工作,依靠自己的雙手養(yǎng)活自己。在影片的話語體系中,繁華的都市是人們?nèi)甜嚢ゐI的源頭,市長家的奢華是表現(xiàn)是都市弊病的最高級。與市長等富人冷漠、自私的性格相比,生活在貧民窟的窮孩子們,在道德品質(zhì)上是勤勞、善良、友愛,他們?nèi)匀粓孕乓揽孔约旱碾p手能夠在城市中生存下來。即便是按照今天的眼光,影片仍有不少令人非常心酸和唏噓的噱頭。
三毛流浪記:匠心!,史詩般!我和三毛一起長大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5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