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宋志高在臺上依依呀呀的唱著,他們?nèi)齻€誰也不知道,此刻,三個人重新聚在一個地方了,也許丹丹和懷玉輕輕一喊,三個人又是一個新開始,但是,他們倆誰也沒去相認(rèn)。
小說看的時間太長,早已經(jīng)忘了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也只記得那關(guān)于生死的開始和生死的結(jié)局。
片子拍的精致,最贊的是音樂,配樂太好了,不知道是否有原聲出來。
10萬多字的小說擴(kuò)充到43集,其實(shí)不覺得臃腫,加了許多人物,有始有終,讓我很是喜歡。
尤其是,高祥麟和柳暮云。
喜歡柳暮云那種糾結(jié),躲在車子里,說:你別過來,我們倆根本就沒見過面。
喜歡柳暮云在戲院里,一個人瘋言瘋語,整個人像是癡了。
原以為到此結(jié)束,沒想到編劇讓她最后再出現(xiàn),當(dāng)她看到高祥麟那七把扇子,我也忍不住落下淚來。
若干年前,柳暮云在涼亭里,看著高祥麟走過橋頭的背景,她不會想到,若干年后,她的徒弟,會和另外一個女人站在這里。
橋還是那個橋,亭還是那個亭,心情,似乎也是那樣凄涼的。
三個年少的結(jié)拜兄妹,從北平到上海,短短幾年,印證了老太監(jiān)的那個卦。
宋志高有情義,在父親死后,不讓懷玉進(jìn)來
天橋,三個孩子,三支命運(yùn)的簽——生不如死,死不如生,死而后生。
是誰的命看到最后才能知。
風(fēng)流的武生,前朝的遺妃,私奔的格格,懂戲愛戲的老王爺,雍和宮隱居的老太監(jiān),每一個拎出來講講都該是個豐富的人物悱惻的故事,然而他們都是序幕而已,瞬間即逝的華麗序幕,點(diǎn)到即止。
主角都是新秀演員,雖沒有那些綠葉如黃宗江、朱旭、潘虹等等老戲骨站在那兒就有范兒,但靈氣逼人,青春無敵,真?zhèn)€像小太陽一樣亮眼,老少間互動極其諧調(diào),一集集的戲看下來,那種呵護(hù)疼愛是真真切切的,誰能不喜歡這樣的少年呢,璞玉渾金,如珠如寶。
于是我終于忍不住去看了原著。一口氣讀下來,雖則我對李碧華的文風(fēng)早已熟知,還是忍不住心傷,怎么又這么慘,唉。她的筆下就沒有人得善終。才知道北平的戲還都是懵懂醞釀,上海才是大舞臺,鮮花著錦,烈火烹油,所有大悲大喜生離死別都要在那里上演。
最期待的還沒有出場的角色,是杜源飾演的金嘯風(fēng),看慣了他演正義化身的警察,這次來演心狠手辣的黑社會老大,不知道有怎樣的突破表現(xiàn)呢?
至今的戲,其實(shí)跟小說的差別很不少
李碧華壓箱之作《生死橋》首次搬上熒屏,將于本月22日將在央視八套首播。一直以大銀幕之姿亮相的王子文擔(dān)任該劇女一號,飾演一生被簽文死不如生牽制的丹丹。該角色一生曲折坎坷,非常考驗(yàn)演技
原文作者云之東,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82d400100lz92.html?tj=1
談情,李碧華向來是高手,簡單的故事,到了她筆下,也能生出哀艷的花來。
《生死橋》沒看,不過二三十年代,梨園,正是情根深種的時代和背景,唯有那個生命瞬息的亂世,感情才來得格外纏綿。
料著也是李碧華拿手的故事,沒來由的想起她的《霸王別姬》、《胭脂扣》,可能是因?yàn)槔鎴@,那個以前出戲子的地方,那個看似薄情無義的地方。
電視比想象中還好看一些,賈乃亮、王泊文、王子文恰風(fēng)華正茂,青春靚麗自是不必多言,演技也褪去最初的青澀,眉目間的情愛糾葛便有了隱隱的味道。
差點(diǎn)還以為賈乃亮和王泊文中有一人是演花旦的,可能總以為這樣才能出戲,終究落了俗套,不曾想原著是李碧華,怎會讓這個故事落了俗套。
戲中倒是有花旦,金寶,沒有太多的感情紛擾,另顯出一番純真來。
花旦其實(shí)不好演,要不女人氣多了,要么男人味就太足了。張國榮的《霸王別姬》自是經(jīng)典,但經(jīng)典不在于氣質(zhì)的平衡,而在于他的人戲不分,虞姬是誰,蝶衣是誰,張國榮又是誰
生死橋:2010推薦,央視即將播放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6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