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機會在豆瓣看到了這部電影,“天空之鏡”很好聽的名字,加上去年去過尼泊爾后對那里頗有好感,就更好奇的想找來觀看。很艱難地在谷歌找到資源,對著一知半解且并不完整的西語字幕,緩慢看完了影片,從沒這么細致的看過一部電影,所以對臺詞印象很深刻。翻看了一下評論幾乎都是一邊倒說導演沒有把情節(jié)處理的很生動,手法很生硬等等。個人覺得作為一部劇情片,拍的還是可以的,也算是滲透了藝術再現(xiàn)形態(tài)的紀實,講述故事的同時也讓觀眾了解了尼泊爾的社會結構和存在的問題。
在加德滿都支教的西班牙女志愿者Laia,剛開始工作時各種“水土不服”,尼泊爾的教育方式與自己國家完全不同,她的無力感越來越重,好在孩子們一個個天真的臉龐就是她繼續(xù)下去的動力,她開始通過學校里的孩子慢慢了解尼泊爾。原來這個國度貧富分化十分嚴重,富人對窮人的歧視也一樣,沒有人愿意接觸貧民窟里的人,他們沒有任何權利,更別說讓那兒的孩子接受受教育的權利了,出身貧窮就得接受一切。接受西方價值觀熏陶的女主當然不能坐視不管這種毫無人權的行為
人生而不平等,這是連上帝都無可奈何的事情。
可是,這世上就是有這樣的人,面對這個連上帝都勉為其難的事實,TA要盡自己微薄之力去做彌合的工作。
有的人從小到大遭遇過銘心的不公和委屈。這委屈有的人把它變成毒素,苦自己,可能的時候也要讓別人嘗嘗這樣的苦頭;但有的人會把這委屈轉化成慈悲的養(yǎng)分,TA受過的苦便不能再看另外的人受同樣的苦,因為曾經(jīng)被不平等地對待,TA最痛恨的就是不平。
看到悲慘世界,我們都會一聲嘆息,但也止于這一聲嘆息。然而,世上就是有這樣的人,是行者,是圣徒,就是要在泥濘的路上艱難行走,就是要在暗夜中發(fā)光,即使只有火柴那樣的能量,也要努力照亮。
蕾拉就是這樣的姑娘。
老實交代,我是懷著一顆獵奇的心去看《加德滿都,天空之鏡》的,因為這是西班牙人拍的發(fā)生在尼泊爾的故事。啊,“西班牙”+“尼泊爾”,僅此兩個關鍵詞,這個電影就足以構成對我巨大的吸引力。因為我去過這兩個國家,同時深深喜愛這兩個國家,深深希望自己今生還有機緣再次踏上這兩片土地
我承認,我選擇一部未知的電影和我選擇一本未知的書一樣,總是被名字吸引。
尼泊爾是我一直想去而沒有去的地方,說不清楚原因,卻好像總是時機未到。天空之境,似乎沒有什么比這個詞更適合加德滿都。我是一個知識面很狹隘的人,只關心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沒有見過太多的世面,卻仍然熱衷古老的存在。
麥看完電影說,尼泊爾太窮了,才不要去那里旅游。他說,像我這樣的人,基本上是無法在那樣惡劣的環(huán)境里生存的??墒俏覅s被里面的古老元素深深吸引,猴廟,大佛塔,燒尸廟,巴德崗,杜巴。。。我說,我不嬌貴,我連十塊錢一晚的大通鋪都住過,幾天不洗澡也能過,有什么不能適應的。只要我喜歡,我就能克服一切困難。
說那么多,都不著邊際。不知道是不是我對文藝片沒有概念,并沒有把此片歸入這個行列。有些人注定平凡,如我,有些人生來就帶著使命,比如Laia,她想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教育幫助當?shù)氐暮⒆雍图彝ィ瑸榇怂艞壦?,從西班牙來到貧窮的加都。然而她要面對的是一個民族,是一個制度,那里對婦女的歧視
看完影片你會發(fā)現(xiàn)充滿了元素…尼泊爾、加都的風貌、概況、等級制度、因貧窮導致的各種問題、對女性的歧視、女主角的艱辛以及情感關系。
熟悉的場景和許久沒見的膠片畫面一直讓我懷念不斷。猴廟,大佛塔,燒尸廟,巴德崗,杜巴都一一出現(xiàn)。而影片用這些熟悉的地方表達了在旅行中無法體會到的當?shù)氐呢毟F的一面,等級低下孩子們無法學習,不為人知的一面。以及延伸出的社會的另一面。
女主對教育的執(zhí)著以至不惜代價,助教竭盡全力卻還是無法躲過世俗,男主最終無法個女主有共同追求的目標………
之間穿插了人物情感、當?shù)仫L俗、精神信仰等許多導演想表達的內(nèi)容…卻似乎有些沒有把主題更深的體現(xiàn)出來--心中的歸宿,天空之鏡。
可能正是因為要表達的太多所以剪輯上不得不有些跳tone,情節(jié)沒有恰好的過渡鋪墊。幸好那首resham phiriri貫徹始終…讓我又無限懷念。
影片結束后實在很想問導演,如果片子延長半小時或者內(nèi)容上干脆放棄一塊是不是會更讓人感動。
有些人生來是有使命的,就像Laia,從西班牙來到貧困的加都,放棄愛情和親情的召喚,聽從心靈的召喚,相信點滴的改變能給貧窮的孩子和家庭帶來變化。You are an outlier! Sharmila知道自己擺脫不了家族和世俗的偏見,當時這個異鄉(xiāng)人可以做到。和小幺一起看這部電影,邊看邊激動的發(fā)現(xiàn)很多去過的地方,特別是那首當?shù)孛窀?,謝謝章童鞋在徒步中教我們唱這首歌。
主線明晰——蕾亞(Laia)(Verónica Fernández Echegui[薇洛妮卡·恩切圭]飾)出于自身童年9年就外出工作深覺教育對貧民而言是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于是機緣巧合下決心為加德滿都Katmandú的貧民辦學校。女主角初看不覺得,可越看越覺得漂亮。
盡管尼泊爾是世界上幸福指數(shù)最高的國家,但改變不了貧富分化嚴重的現(xiàn)狀。女主角的女助手/翻譯莎米拉(Sharmila)(Saumyata Bhattarai飾)就來自于富裕階層,她因為支持蕾亞的事業(yè)且婚后一直不育,一直被家人、被社區(qū)嫌棄。一開始蕾亞去到貧民區(qū)時,莎米拉也曾借故在踏入之前便離開,選擇回到社區(qū)盡她那卑微的職責,可是越到后來她越理解蕾亞的夢想,終于她很自然地跟隨蕾亞踏近貧民區(qū),理解這些急需教育的人們,只是這樣的行為已經(jīng)因為她一直生不出兒子而雪上加霜,她的婆婆在聽說這件事后(不用刻意也暗示了在她們生活的環(huán)境沒有秘密,任何的行為都會迅速變得街知巷聞)禁止她碰觸家里的物品……莎米拉的信仰、階層都與她所受的教育相悖,這也最終導致了她的悲劇。在結婚五年后
《加德滿都,天空之鏡》與眾不同的加德滿都——祝福Laia,也祝福我們的孩子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9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