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從前的日志,看到莎蘭德那一篇就忍不住打開又看一遍。其實對我而言,Zodiac綜合了Wolf of Wall Stree還有拉森的千禧年系列的作品,戲劇性和真實性完全沒有罅隙的結合在一起。
作為一個觀眾應該懂得容忍,不是冗沓邏輯性差的故事就不是好故事。這部接近三個小時的電影讓我第一次對大衛(wèi)芬奇講故事的誠意肅然起敬。兇殺案,線索,追逐線索的人的日夜努力,更多的兇殺案,更多的線索,失去線索,鎖定嫌疑犯,排除嫌疑犯,案情名聲大噪,漸漸被人們淡忘,追逐線索的人更迭變換,又逐個退出。唯剩一個漫畫家還放棄不了對案件的執(zhí)迷。很真實的一個故事,很真實的描繪那些人和這個世界。沒有扭曲沒有夸張。Robert就像Jorden一樣,Z和WWS都是紀實小說改編的,百分之一百的邏輯不是真實的人生。我愛這兩部電影的初衷都是他們是真實的故事,講兩個特別真實的人。大部分時候其實是這樣,你對一個主意有點感覺,就堅持它,然后它慢慢放大,開始嚙噬你的生活,由不得你選擇,只能在這種偏執(zhí)里深陷。好的壞的都不重要了,唯有對那一個想法的執(zhí)拗才有意義。
慕大衛(wèi)·芬奇之名找《十二宮》來看的人,大概都會感到很失望吧。因為這個片子,又沒有被活活撐死的200公斤的大胖子,又沒有人類脂肪做的粉紅色高級肥皂,甚至也沒有對烏合之眾的刻薄批判所帶來的優(yōu)越感。總之,真是一部溫吞的、精疲力盡的影片呀。
難道這個拍mtv出身的導演一下子變得樸素低調了?當然不!細觀《十二宮》的形式,你會發(fā)現,盡管呈現出來的是像電視紀錄片一般的刻板畫面,但實際上則精致考究得堪比維多利亞時代貴婦們的長袍:為了追求客觀效果,幾乎只使用中鏡和全景,主體永遠在畫面中央(且不說對于一部懸疑驚悚片來說這意味著什么,單論這種限制帶來的敘述難度就相當驚人了),沒有特效,沒有任何渲染,唯一一個華麗的金門大橋的俯瞰鏡頭居然兩秒鐘晃過(而且顯然是為了預告片好看才勉強添進去的)。簡直是一個瘋子+偏執(zhí)狂的影片啊。
的確如此。
因為本片就是講一個普通人怎樣成長為偏執(zhí)狂,然后拼命鉆牛角尖把自己逼到彈盡糧絕精神崩潰的故事。spoiler可恥,所以關于劇情就不多說了。
無論是影片本身還是影片中的主人公都在探尋真實
看復聯(lián)的時候,我就一直覺得馬克大叔有一張故事臉,脫離浩克的身體,馬克大叔的可塑性很強,他的臉很適合劇情片。
不要在看完《七宗罪》和《搏擊俱樂部》之后看《十二宮》,因為你肯定會對大衛(wèi)·芬奇失望,這部片子是在沒什么興奮點,但是它具有讓人看完之后還是時不時想起的魔力。
沒有很多芬奇式的長鏡頭,鏡頭幾乎平穩(wěn)得一動不動,即使是殺人的場景,在《十二宮》中也表現得異常冷靜遲鈍,沒有一般懸疑犯罪題材電影中的快速切換,沒有紀錄片中手持攝影,沒有刻意營造劇烈的緊張感
每一個國家都會有懸案的,但不是每一個懸案都能引起人們的關注乃至恐慌。英國出了一個“開膛手杰克”,美國便出了這個“十二宮殺手”。兩件事有相似之處,那就是罪犯永遠是一個謎以及給當時的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恐慌。
什么樣的罪犯能夠給人們造成心理恐慌呢?大概可以分析出一條準則,首先殺人是沒有選擇的,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是受害者,其次是犯罪現場也是沒有選擇的,只要是人跡罕至的地方都有可能,當然還有犯罪的時間也是不確定的等等,這樣說來,無規(guī)律的犯罪是最可怕的,令人隨時處于一種不安全的狀態(tài)中。而另一方面,警方始終無法捉住真兇這個事實則會令百姓本來已經缺乏安全感會更加強烈起來,所以恐慌是必然的。
“十二宮殺手”的故事已經拍過了兩個版本,而大衛(wèi)的這次是第三個版本,雖然沒看到前兩個版本,但筆者相信,大衛(wèi)的這次重拍應該是最經典的一部,這首先是由故事本身而決定的?!笆m殺手”的事件是真實的,在美國造成極大的影響,而最終沒有得出真正的兇手到底是誰,而那些嫌疑犯卻可以“千”這個單位計算。在這種事實的面前
這是一部非常別致,思維縝密的刑偵劇。將近三小時的內容雖然略顯冗長沉悶,甚至模糊了紀實片和電影娛樂的界限。但是看完絕對不會后悔。幾位主演,警察,漫畫家,和曾經的報道人都表演的非常到位?;野档幕{和平淡客觀的敘述也非常合適這一懸疑推理片。
看的過程好比是認知一份地圖。在電影的第一個小時里,故事被一部分一部分交待出來,雜亂無章,之間毫無聯(lián)系,看得人有種時間錯亂的感覺。很多人也許會看到這里就止步,我也曾是有這想法的人其中之一。但是堅持下來,絕對是有驚喜。這部分的電影內容在隱匿罪犯的同時展現犯罪過程看似十分無趣,但是增加了觀眾在之后解謎過程中的投入程度。細節(jié)之處讓之后的觀影投入到無法比喻的程度。
中間部分查案各類抽絲剝繭,每次都覺得要解開事情真相時卻發(fā)現原來走進了一個死胡同。個人感覺本段對社會上一些風氣的反省很真實深刻。比如,警局之間地域分化,合作困難重重,大家互不信任。報社內部也有自己的目的而并非以揭露事件真相為第一要務。媒體,報社與警方之間的互相共享消息和牽制的樣子刻畫得很到位。至此
我不常寫影評,也不迷大衛(wèi)芬奇,我真正在乎的是北野武、希區(qū)柯克、昆丁塔倫蒂諾和蓋里奇這樣的主。
像《十二宮》這樣冗長、緩慢沒有激情的片子,不是我的菜。
然而,我很奇怪地不能忍受有人批評這部電影“在案情上有漏洞”、“模式化”、“沒有現實關懷”什么的。在我看來,這是一部非常好的、非模式化的、帶有解構色彩的現實主義片子。
也許我們習慣了在警匪小說和電影里看到各種各樣有著超能力、超智力或者超常人格的主人公,不管他是貓還是老鼠;也許我們習慣了有確切結果的推理,我們希望過上“付出就有回報”的生活。哪怕各種線索亂成一團麻,但一定會有一些神奇的符號、表情、照片、事件、物品等類似神諭一樣的東西出現,讓你或者更聰明的人靈機一動、醍醐灌頂;如果沒有,那也要有一個超人般、魅力型的罪犯存在。否則,否則怎么對得起我們這顆懷抱殷切期望的好奇心?
然而,現實殘酷。世界上超過三分之二的犯罪無法被偵破,還有更多的案件無法定案。警察就是穿著制服的普通人
“十二宮”馬克·魯弗洛作品,另類偵探電影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0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