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中國式農民和農民式傻子的故事。全片問了兩個問題:好事是怎么變成壞事的? 好人是怎么變成傻子的?
有人說,有騙子才有傻子。是也不是。如果沒有趕來搶弟弟 的幾家人,拉條子從此便是一個老婆,一個“兒子”(傻總比沒有了強),三口圍坐爐邊呼嚕嚕扒飯,挺好??墒菦]有騙子,拉條子還是活在別人眼里的傻子,因為正常人不會收養(yǎng)一個傻子。
蔣勤勤在城頭被摩托車揚了一臉灰,她蹲下來呆呆地想事情,這 一幕真真荒唐辛酸,百般況味。
ps:大熒幕和小屏幕觀影效果果然不同。第一遍,幾百個人一道仰著脖子哈哈地笑,第二遍,所有滑稽全都變成了梗在心頭笑不出來的咒語,叫喊著“看啊!一個勺子”, 小孩的石頭噼啪地砸來。
如果說瘋狂石頭還能算黑色幽默,一個勺子便只有黑色,沒有幽默。再 ps:大量重復的空鏡頭取景于西北最常見的那種爛沙地,沒有長河落日圓,只有一 片粗糙的炙熱,和無休止的空曠的風聲。
作為導演的陳建斌真是讓人眼前一亮,一個勺子是部好片。本以為拉條子會一直老實本分蠢到結尾,沒想到最后把五萬塊給追回來了,誰傻誰精還真不能一言蔽之。
喜歡電影拍攝上沒有那么多特寫,總是連人物的臉都看不清楚,感覺一方面是故意吊著觀眾的胃口,一方面是為了強化觀眾對人物外形舉止的宏觀把握,從這點看來,演員們確實演出了平凡老百姓的味道。女明星演村婦的例子已經有很多了,蔣勤勤也算可圈可點,方言講得夠土氣,動作也夠大喇喇,但也總有怎么也掩蓋不了的明星氣質透露出來。
作為一部探討人性的影片,這部片子只能算及格,它確實把想要表達的都表達了出來,卻過于淺白易懂了,并且余味不夠悠長。一部片子要想取悅觀眾、讓觀眾看懂,就必須犧牲一些藝術性和深刻性,陳建斌在這之間折了個衷,當然也許是因為他本來就功力不夠。
那么就來看看這部片子所要討論的人性是什么。一個普通的西北小鎮(zhèn),像極了那個我從小生活的地方:著裝艷麗的秧歌隊,愛欺負弱者的無知小屁孩,滿大街播放的最炫民族風
影片開頭的幾個定場鏡頭直接把觀眾拉入中國西北小村鎮(zhèn)的生活氛圍中,倒是很貼合之前的預告版的那款剪紙畫兒海報的氣質。作為一個在城市長大的人,看著這幾個畫面我明顯有些不適應,隔著銀幕都能感受到干燥和貧瘠的味道。幾個主角出場的造型都能給人帶來震撼,角色立馬就確立了起來,觀眾對這樣一個個人物突然就有了信任感,并且從頭至尾,演員們的表演都算是可圈可點,非常抓人。據(jù)說,為了力求真實,《一個勺子》中不僅演員說的都是西北方言,片中的服裝道具也全部在當?shù)剞r民手中購買。為了拍到群眾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某些戲份還進行了“偷拍”。可見主創(chuàng)們?yōu)榱顺尸F(xiàn)一部好的電影還是能豁出去的。
《一個勺子》想講的東西說簡單其實也很簡單,無非是對于善惡的追問。這世界究竟是靠怎樣的規(guī)則運行?善惡終有報?為什么我們卻看不到?這些議題無論是電影界還是文學界都是討論過很久的,但為什么偏偏《一個勺子》能讓人覺得好看不落俗套呢?因為它并不是一部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電影,它現(xiàn)實又荒誕,它不虎頭蛇尾,它完整
[img=1:C][/img]
一直都非常喜歡黑色幽默的片,可惜以前優(yōu)秀的作品都是國外的,雖說能夠產生共鳴但畢竟有著文化的差異,并沒有太大的觸動。看《一個勺子》卻有些震驚,一方面是故事本身就定了黑色的調,另一方面是因為演員淳樸的表演和影片中熟悉的場景。甚至這種震驚令我有一絲恐懼,恐懼自己也許也會變成影片最后拉條子一樣的“勺子”。
人心
拉條子為了讓兒子減刑會花錢找關系,能找到李大頭這樣的角色。碰上勺子第一時間卻也是想著怎么把他給甩了。收留傻子也只是因為怕傻子凍死在自己家院子里頭會牽連自己,至少說明拉條子絕對不算是大好人。李大頭必然是個騙子,至少他肯定騙了拉條子五萬塊錢,李大頭也不是好人。第一個來找傻子的那么黑的天,觀眾連臉都沒看清;第二個來找傻子的,全程戴著口罩;第三個,全程戴著頭盔,顯然這三波也沒什么好人。村長呢,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表情,還將吃剩的牛骨頭遞給拉條子,顯然也不是好人。影片最可貴之處就是揭示人心,人心雖不是天生的惡,但骨子里絕不會是大善??墒?/p>
大師級劇情片 由《一個勺子》想到的鄉(xiāng)村往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1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