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出來了,
一只鷹從地面飛上天空,
忽然在空中停住,
仿佛凝固在藍天上,
誰也說不清,
它為什么飛,
它需要什么?!?br>這是《紅色戀人》中張國榮反復(fù)提及的一首詩詞。在劇中他為了這首詩和他的信仰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如同對他日后真實人生的預(yù)言一般。
理想主義者總是浪漫和熾熱的,無論是在他臨死前還是過往的一生中。他們曾是這個國家最閃耀的一群人,時光荏苒,洗盡鉛華,兜兜轉(zhuǎn)轉(zhuǎn)之后我們又回到了他們彼此相遇的那個十字路口:
又是一個民族主義的國家,
貧富懸殊、階層固化、996、高房價,
本來不信港臺劇會選這個題材,固化思維中他們除了警匪就是搞笑的拍不出思想片,不過看完以后感覺還可以,超過了我的想象。
后來想想,不奇怪,港臺繼承了傳統(tǒng)文化,很可能那會的知識青年就是這樣,想想黃花崗烈士,沒準就是這種樣子。
臺詞也好,不像以前那種無情無欲的高大全,而是溫情十足的平凡人,臨死前沒交黨費也沒布置工作,只是要愛人“給孩子起個好名字”。
提到老蔣,并沒有說什么血淋淋的狠話,只是說他是個聾子,要想讓他聽話,就必須放槍。
或許革命者大多數(shù)不是這個樣子
紅色戀人這部影片挺出名的,早就看過片段,比較驚艷,今天看了完整的。覺得怎么說呢?用了那么優(yōu)秀的演員,主旋律的題材,愛情的噱頭,總之呢,一切該拿獎的竅門都占了,導(dǎo)演也很拼的感覺,看的出是奔得獎去的。但是,他卻只顧著得獎,沒有好好講故事。我認為一個吸引人的電影,一定要有精彩的故事。無論是愛情故事還是革命故事,總之你故事得精彩有感情的細節(jié)。這部電影恰恰是在感情起伏的細節(jié)處理粗糙。沒有靈魂。
戀人,顧名思義,你得戀,可是她倆沒有感情鋪墊,就最后,突然的,梅婷還好點,好像她一直就是崇拜,但是靳,鋪墊太突兀,口口聲聲說愛老婆,叫著老婆的名字。就因為睡了一夜就愛上秋秋了?我想她倆肯定應(yīng)該是潛移默化的,但是你得有必要的鏡頭來表現(xiàn)啊,不能一筆帶過,強迫觀眾去感動,靠語言來總結(jié)感情,永遠沒有用細節(jié)來呈現(xiàn)給觀眾看來的好。
就好像偉人,大家就非得愛上了?太過牽強,簡直損失了偉人形象,感覺他是有點裝瘋賣傻的騙人家小姑娘的純情的嫌疑。
總之這是一部給人感覺拘謹?shù)?,好像一部旁白太?/p>
抽空看了,聯(lián)想我最近了解到的社會現(xiàn)狀,心里一萬個mgb……前人打樁后人拔,黃鼠狼下耗子一窩不如一窩。
靳、佩恩、浩明、克拉克形象是活的。
張國榮在劇中扮演的靳略沉悶,與哥哥一貫的帥氣風(fēng)格不同。這是一個大浪潮中革命者,不失方向卻又時而迷茫;給人一種抑郁感,是一種理想與現(xiàn)實間距離的抑郁。
一部關(guān)于革命的故事片,愛情似乎成了配角。但是這就是一部愛情片,他用戰(zhàn)爭,用革命遮蓋了“靳”的脆弱,遮蓋了“秋秋”的堅強,遮蓋了“皓明”的悔過,與怯懦,遮蓋了“佩恩”真正的情感。
“太陽出來了,一只鷹從地面飛上藍天。突然停在空中,仿佛凝固在藍天里。誰也不知道他要飛向哪里,他需要什么......”“靳”就是這只鷹,他活在自己的兩個夢里。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他只知道他的夢是美好的,他的任務(wù)是艱巨的。他在自己的禁錮中生活太久了,直到最后他才知道,他所需要的僅僅是在他發(fā)病時感覺很無助很矛盾的“秋秋”。
我很欣賞他的一句話:假如我不能驕傲地站著,我選擇死亡。這就是他的人身寫照,無時無刻的堅強,又無時無刻的軟弱。這也是就是“視死如歸”的悲壯所在
“紅色戀人”想看張國榮的笑話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6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