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實務課,因為愛萍老師去北京出差不能親自來上課,所以就看事先她留給我們的關于社會工作的一部故事片。
本以為作為一個在課堂上的案例觀摩片,最終會有皆大歡喜的結果,卻怎料,看完片子久久都無法從片子里彌漫的悲情里抽身而退,若老師在定要忍不住問老師,怎么給我們看這么讓人難過的一部片子。難過之后,也思考了一些問題。
先介紹一下這部片子吧,這部片子是由鄭則仕籌劃自編、自導、自演一部溫馨而悲情的故事片,片名叫做《何必有我》,從片子里發(fā)哥(周潤發(fā))的形象來判斷,這該一部很老很老的片子了。挺驚訝的,香港在那么就之前就有像模像樣的社工站了,當然片中這起著社工站作用的機構不叫社工站。主人公肥貓雖然身有殘疾,但是性格純真善良,愛親人愛朋友,也對人生充滿期待,卻不斷地遭受社會偏見的壓迫,盡管在他的身邊有作為社工的koko的幫助,然而他卻最終在母親撒手人寰后由于一場激化的矛盾而最終身亡于警察的惡槍之下。
片頭的時候有一個細節(jié),作為社工的koko面對初次見面的肥貓,很不情愿,但還是禮節(jié)性的和他握手了
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電影工作者就是關注社會底層以及特殊人群的疾苦的人。
從電影本身來看,本片基本及格,開端(社工及肥貓出場) 發(fā)展(社工和肥貓接觸) 轉折(肥貓母親去世) 高潮(劫持阿吉),鄭則仕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演員,以導演的身份(自編自導自演)去詮釋一個關于社會工作者(在和諧的天朝是不存在的)的故事,這樣的社會責任感是香港電影的大環(huán)境所賦予的。
作為大眾藝術,電影既可以產生好的社會效果,也可以產生壞的社會效果,其影響同樣巨大。正因為電影藝術的社會作用如此廣泛,這就對電影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最基礎也是最需要的就是社會責任感!感謝香港這塊電影沃土,感謝鄭則仕!
ps:鄭則仕演技卓越,朱江好帥,發(fā)哥還是很嫩的。
這部片子不乏港片慣有的把悲劇和無厘頭笑料雜糅一起的風格。
儘管基調是一齣極悲的悲劇,但開場的音樂卻輕鬆又全無憂愁,幾乎可以想象到陽光下的草地上,一個肥肥圓圓的身軀正蹦蹦跳跳要去玩耍的場景。
當中更有周潤發(fā)和曾志偉的鬼馬出演。
周潤發(fā)在單位被女友直呼花名“周扮嘢”(指他裝模做樣),生日當天一言不合就被女友踹下床;曾志偉則扮猩猩講笑話,握著妻子前夫的手大喊“襟兄”,末了還要盛贊一番“還挺高大威猛的嘛”。
種種輕鬆歡樂的元素,跟肥貓的生活仿佛不在一個世界
江湖傳聞,香港電影金像獎的那個渾身纏滿膠片、左手舉著明珠的電影女神獎杯,是依照當年鄭文雅的魔鬼身形塑造的。今以《何必有我》觀之,猶信。
電影第19分22秒,鄭文雅在浴室中沖涼。透過布簾,看見她的纖手高高舉著蓮蓬,熱水淋漓而下,漫過微微后仰的身軀。當時我就震驚了。如果把蓮蓬換成東方明珠,這個女人不就是活脫脫的一尊金像獎杯嗎?
香港那些杰出的電影人差不多都摘得過金像獎。不管是周潤發(fā)還是梁朝偉,是劉德華還是周星馳,他們捧著獎杯的時候,肯定有的深情凝視,有的溫柔撫摸,有的狂熱親吻,有的擁入懷中……真想知道,此時此刻坐在臺下或者電視機前的鄭文雅究竟是何感覺,會不會芳心竊喜?
何必有我?:why me?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7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