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一定是個悲情的故事,何必有我,“我”的到來,對于社會,對于媽媽爸爸有何意義呢?我覺得故事的名字應該是以肥貓這個人物起的,他是個智商僅有孩童那么大的智障男孩,能照顧自己,但也磕磕碰碰,屬于能把自己管好就不錯了的角色,媽媽是愛他嗎?自己的骨肉何能不愛,但更是為死去的丈夫的遺言吧,要照顧這么個兒子。母親一生清貧,賣貨被穿制服的人們趕走,小市民的貧窮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反而是變本加厲的慘痛,住在丈夫自己蓋的破屋子里,肥貓還經常遭到鄰居的恥笑,閑言閑語
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電影工作者就是關注社會底層以及特殊人群的疾苦的人。
從電影本身來看,本片基本及格,開端(社工及肥貓出場) 發(fā)展(社工和肥貓接觸) 轉折(肥貓母親去世) 高潮(劫持阿吉),鄭則仕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演員,以導演的身份(自編自導自演)去詮釋一個關于社會工作者(在和諧的天朝是不存在的)的故事,這樣的社會責任感是香港電影的大環(huán)境所賦予的。
作為大眾藝術,電影既可以產生好的社會效果,也可以產生壞的社會效果,其影響同樣巨大。正因為電影藝術的社會作用如此廣泛,這就對電影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最基礎也是最需要的就是社會責任感!感謝香港這塊電影沃土,感謝鄭則仕!
ps:鄭則仕演技卓越,朱江好帥,發(fā)哥還是很嫩的。
我們常常說同情弱者,而事實確恰恰相反,這個社會有太多渣渣專門欺負弱者,從戲弄低能兒身上尋求快樂簡直變態(tài)!那什么少爺真是死有余辜!可憐肥貓,這么單純還被傻逼警察給槍殺了 肥貓后面真的太可憐,他就一個兒童的智商等同于就是一個四五歲的小孩,沒了媽媽沒了爸爸,一個人住在小木屋里,能不怕嗎?這女主也太離譜了,說幫助他的,她卻把他一個放那小木屋里,太惡心了!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但是如果把賣慘的部分用玩笑話以欺辱的形式表現出來,就有種苦中作樂的感覺了。
不知道為什么小時候看這部電影會覺得肥貓是一個很可憐的人。非常的堅強認真,他在空無一人的街道彎腰把垃圾放進垃圾桶的畫面時不時會出現在我腦海中,長大之后看,反而沒那么多感覺了。沒有那么深的觸動感了。就是那種直擊靈魂,毛孔都在顫抖的感覺。
以現在的感覺來評判,我還是會覺得這部電影非常的不錯。何必有我這個主題,不只是肥貓一個人的心聲,而且是千千萬萬個在不幸家庭中成長的“小孩”的心聲。
初見這兩個英文單詞"why me”,我想起來的是那一句話,大概意思是,人們在遭遇痛苦的時候往往問,為什么是我?而在他們幸福的時候沒有人反問一句:為什么是我?
這句話提醒我們,幸福其實并不是必然的。當然,用這句話來評論這部電影并不合適。這些都只是題外話。
說一句很老套的話,沒有人能夠決定自己出生的背景和環(huán)境。誰不想含著金鑰匙或寶玉降世呢?而肥貓比一般人更特殊的是,他連自己擁有一個正常人的智商都沒得選擇。而他令人同情與反思的經歷,的的確確反映了我們這個社會的不公平。
阿甘生來智商也比正常人低,但他生在美國的50年代。所以他可以很“傳奇”的過完他的一生。肥貓沒那么幸運。他生在香港的草根家庭,媽媽是普通的勞動階層。想要像阿甘那樣傳奇是不可能的了,只是,誰也沒想到他的生命結束得那么的短暫。我也不明白,為什么要安排肥貓就此死去。魯迅說,悲劇是把美的東西撕毀給人看。肥貓的生命算不算得上是美的呢?有多少人在看的時候會在心底隱隱的覺得肥貓“不如死了好過呢”?
可是人不管種族性別智商,都應該是生而平等的
社工實務課,因為愛萍老師去北京出差不能親自來上課,所以就看事先她留給我們的關于社會工作的一部故事片。
本以為作為一個在課堂上的案例觀摩片,最終會有皆大歡喜的結果,卻怎料,看完片子久久都無法從片子里彌漫的悲情里抽身而退,若老師在定要忍不住問老師,怎么給我們看這么讓人難過的一部片子。難過之后,也思考了一些問題。
先介紹一下這部片子吧,這部片子是由鄭則仕籌劃自編、自導、自演一部溫馨而悲情的故事片,片名叫做《何必有我》,從片子里發(fā)哥(周潤發(fā))的形象來判斷,這該一部很老很老的片子了。挺驚訝的,香港在那么就之前就有像模像樣的社工站了,當然片中這起著社工站作用的機構不叫社工站。主人公肥貓雖然身有殘疾,但是性格純真善良,愛親人愛朋友,也對人生充滿期待,卻不斷地遭受社會偏見的壓迫,盡管在他的身邊有作為社工的koko的幫助,然而他卻最終在母親撒手人寰后由于一場激化的矛盾而最終身亡于警察的惡槍之下。
片頭的時候有一個細節(jié),作為社工的koko面對初次見面的肥貓,很不情愿,但還是禮節(jié)性的和他握手了
何必有我?:制作精良!比較觸動到的點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7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