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相信,該遇到的,總會遇到,就像阿育王哥哥臨死前吐出的那個詞:命運。許久之前聽好友推薦,卻在今天學英語時講到印巴關系,提到一個印度女演員時,倔強地順著一連串相關想起了阿育王。好吧,我是一個容易被感動的人。
有人說阿育王的情節(jié)依舊狗血,只是披著史詩外套的惡俗言情,也有人說阿育王塑造不夠豐滿,歷史背景不夠恢宏。當然更多的還是贊賞。我并不了解印度其他電影,也沒有博覽眾影,只是想根據(jù)自己入戲的情況,寫出對這部片子的感覺。
沒有必要非要貼上史詩的標簽,而什么又叫狗血呢。對于當時的歷史背景著墨不多,歷史情節(jié)也比較簡單,但是從服飾、禮儀及一些情節(jié)等角度可以一窺宗教之間的差異。另外阿育王并不一定要想所有英雄一樣智勇雙全。故事中全力展現(xiàn)了阿育王高超的身手和屢戰(zhàn)屢勝的功績,但是沒有同樣突出他非常智慧。如影中所說,國王沒有什么不一樣,國王也是凡人。個人感覺影片不是為了塑造一個完美的英雄或偉人,而是詮釋了一個被歷史和現(xiàn)實推著一步步走向悲劇卻最終完成自我蛻變的勇士。
且仔細聆聽那動人的旋律。
歌舞戲份是必須要的
全球化作用下的東方文明對自身價值的懷疑性與肯定性
——從印度電影《阿育王》的現(xiàn)代性轉變談起
亨廷頓在文明沖突論中有著這樣的觀點:“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現(xiàn)出多種復雜趨勢: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了多極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不同文明間的相對力量及其領導或核心國家正在發(fā)生重大轉變,文明間力量的對比會受到重大影響;一般來說,具有不同文化的國家間最可能的是相互疏遠和冷淡,也可能是高度敵對的關系,而文明之間更可能是競爭性共處(CompetitiveCoexistence),即冷戰(zhàn)和冷和平;種族沖突會普遍存在,在文化和文明將人們分開的同時,文化的相似之處將人們帶到了一起,并促進了相互間的信任和合作,這有助于削弱或消除隔閡。
在冷戰(zhàn)之后世界正在逐漸形成多極并存發(fā)展的態(tài)勢,因而文化軟實力的競爭在各國之間日漸激烈起來,所以我同意他的這個觀點“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了多極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
《阿育王》(Asoka 2001)是一部商業(yè)片(其實我覺得對于電影這種很工業(yè)化的藝術形式來說,幾乎都是商業(yè)片),所以和許多印度電影一樣,少不了歌舞片元素,也就是說每隔二三十分鐘得讓男女主人公表演一下,一群人又唱又跳錄段Music Video。也許在印度觀眾來說這些都是大俗套,但對我這個歌舞片愛好者來說,看這部片子挺享受。有噱頭,有故事,還要求什么呢?
故事取材于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阿育王的故事。為了避開王位之爭,少年阿育王隱姓埋名離開皇宮,在流浪途中遇到同樣因政變而流離的鄰國公主卡瓦奇,墮入情網(wǎng)的二人訂下終身。這時傳來了母親病重的消息,阿育王趕回自己的國家,從此二人分隔。艱難尋找之后,阿育王以為卡瓦奇死于戰(zhàn)亂,因此娶了對自己有救命之恩的姑娘。阿育王最終殺光自己的兄弟登上王位,然后發(fā)動對鄰國的戰(zhàn)爭。一番大肆征伐之后,阿育王的大軍攻到了卡瓦奇的城下,上陣殺敵的卡瓦奇最終死在阿育王的臂彎中。阿育王放下屠刀,皈依佛教。
《阿育王》是當時印度史上投資規(guī)模最大的影片,算是中國人所說的大片,但和中國大片又不一樣
【阿育王】你的人生就在你的一念之間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9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