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寫影評了:)
《揭竿而起》:一個良民的自供狀
在中國,你可以叫我A;在歐洲,你可以叫我B;現(xiàn)在是在南非,這個和你說話的黑人叫帕特里克·察莫索。
我絕對是一個良民。在我生活和工作的賽空達地區(qū),如果你在街頭說,帕特里克是一個恐怖分子——這是白人殖民者給反抗他們暴政的人所統(tǒng)一安插的罪名,反恐怖,多么冠冕堂皇,多么義正詞嚴,所有的敵對者都扣上了恐怖分子的帽子,不管是意識形態(tài)之爭,還是諸神之爭,皆可以順利轉化為暴力與反暴力、恐怖與反恐怖之爭——只要略微熟悉我的人都會認為,你在開玩笑;或者,你喝高了;或者,你是個神經病。
我在一家大煉油廠當領班,這個工作很體面,而且有一份好收入,再加上我于公余兼職做一家少年足球隊的教練,足以養(yǎng)活我美麗的妻子,兩個可愛的女兒,我的母親。奢侈的生活不是我這等人所能設想的,只是在商場瞥見那些華貴的家具,妻子的眼神陡然涌起一股火熱的力量,這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不安。
不安最終化作現(xiàn)實的瘟疫,并非因為妻子對奢靡生活的向往而引發(fā)的背叛,無論如何
以壓抑開始,歷經悲涼,卻收尾于并非完美的圓滿,其實此片的最大缺陷,就是拘泥于真人故事和療傷心態(tài),結果悲憫足夠了,卻喪失了成就偉大悲劇的可能性。實際上演到中段,幾乎可以看出,出場的每一個人都深陷悲慘的境地無法自拔。老實低調的工人失去家庭、工作甚至信任等一切;忠于職守的警員也無法保護家人不生活在恐慌之中;行動帶來仇恨,反擊引發(fā)破壞,然后是更多的仇恨,幾乎每一個人都在這可怕的旋渦之中越陷越深,難以自拔----------比如兩面的葬禮/儀式穿插進行的那一段。但是這樣從個體悲劇上升到社會悲劇的發(fā)力轉瞬即逝。后來的警匪片段和結局的寬恕表述,確屬很討好的做法,但是有了溫和就失之尖銳------------就是說下刀不夠狠,沒有勇氣把傷處完全挑開,讓人看到痛苦的根源。
好了,裝13完畢后,拋開想看別人演出悲劇這種無恥的心態(tài),俺還想以一個怪蜀黍的陰暗心理,來大聲疾呼:
一妻一妾,兒女雙全;痛苦過、反抗過,最后居然還獲得了身體和精神雙重的自由......etc,人生至此夫復何求哇。雖然吃了不少苦
故事實在是差強人意。忘了是幾時看過了。故事也忘了。只是看的時候,每次男主角出現(xiàn),就會想到刺激1995的情節(jié)。奶奶的,刺激1995實在是太經典了。
在并不了解當時南非社會背景的情況下匆匆看完,電影的很多鏡頭處理有些別扭,比如整體的色調(本來就是以黑人為題材的,還那么多黑夜取景的鏡頭??),大量的對比鏡頭反復穿插導致電影的節(jié)奏忽快忽慢,有點用力過猛,整片的氛圍從頭沉重到尾(雖然是種族隔離題材的電影,但我相信黑人兄弟骨子里有幽默感和樂觀的心態(tài)的,所以在“揭竿而起”之前至少有些笑點,讓氛圍產生由輕松到沉重的變化,效果會更佳)
但總之,影片還是給人很多思考的:在面對種種社會問題(種族隔離)引發(fā)動蕩時
看到結尾知道這是根據(jù)真人真事改編的影片,感覺導演更多是忠于原著在拍攝,就事論事的敘述,沒有過多的挖掘。
可能因為原著的人物本身較為平淡,影片從壓迫到反抗自然而然的形成。人物的內心沒有更多的反思,轉變?yōu)樾袆右彩且宰陨碜鳛槎芘啤?br>印象最深的是格瓦拉的傳記拍攝,他是看到社會的不公平而決定投身革命,但這并不一定是唯一的選擇。但片中的主人公沒有選擇,要么跪著活,要么站著死!
如果多些人物內心的刻畫,可能會更精彩!
【揭竿而起】2006年,因為是《刺激1995》的男主角演的所以買來看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2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