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客》是薩米埃爾本謝特里執(zhí)導2015年上映的作品。這是一部悲涼中帶著溫暖,頹喪中帶著治愈的法國電影。三個故事,六個孤獨的人,橫跨不同的職業(yè)不同的年齡段。他們之間似乎發(fā)生了一些故事,但又好像什么也沒發(fā)生。從陌生的試探,到慢慢的敞開心扉,再到彼此短暫的溫暖。平凡的人有平凡的孤獨,高貴的人也有高貴的寂寞。故事中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但又各不相同。就像小鎮(zhèn)上空盤旋的聲音,有人覺得是哭聲,有人覺得是魔鬼,也有人覺得是虎嘯。人類的孤獨大多數(shù)時候并不相通。我們生來孤獨,就算身在人群之中
荒誕奇異地與真情融合。孤獨中又有一點溫暖。流暢,自然。像宅人的生活,場景簡單,情節(jié)單一,但并不煩悶。人生偶爾痛苦,荒誕,輕忽,好像審視著別人的人生一般的超現(xiàn)實,就像大風毫無緣由地吹動那扇沒能關(guān)好的門。我們可能并不是風,而不過是那一只不太美好的垃圾箱,無聊又重復地回響。
希臘人認為星星是一個個洞,上帝透過那些洞看著世人。
趁著電影還在播著片尾悠揚的鋼琴曲,我慌亂的點開備忘錄寫下看完《心房客》這部電影的感受。
影片給我一種很白的感覺。白可以是空,每一個場景都很空曠,沒有繁復的布景,每一個鏡頭的元素都很少但卻能表情達意;白可以是蒼白,電影里最鮮艷的色彩可能就是騎自行車的男孩的紅衛(wèi)衣了吧,電影色調(diào)一直是灰調(diào),即使在那位腿瘸的男士記錄天空時,所拍攝的也是一片灰色的云,而不是藍色的艷陽高照的天空;白或許也可以體現(xiàn)在人物的對話,故事情節(jié)的設(shè)計上,細看每一個故事,情節(jié)都很簡單,也沒有大轉(zhuǎn)折,而是平淡的
高中的時候拿到了一本作文素材,《心房客》作為那期的封面,“孤獨與狂歡的浮世繪”這個標題吸引到了我,看完了正篇描述,我去看了電影。那一年有許多華而不實的電影,相比那些豐富多彩的電影,這個灰調(diào)的電影可能會顯得有些無趣,航天員跟獨居老奶奶在一起時,他很想跟她表達自己的情感,他想好好的謝謝她,了解她,但事情卻沒有那么順利…另一邊,貧窮節(jié)省地伯科威茨因為自己沒有參與電梯的重裝,住在二樓的他沒有使用電梯的權(quán)利,可他卻因為意外坐上了輪椅…他每天都想著怎么讓醫(yī)院的護士對自己印象更好一點
第二次看,印象里一直以為是挪威的電影,原來是法國的。不知道為什么把asphalte翻譯成心房客,可能最后那個鐵垃圾箱的門晃晃當當,就像人心房的門半虛掩著。好像在訴說,人類的孤獨并不想通,你能聽到門扇的低吟,你能從貓眼窺伺,你甚至可以進入別人的房間,但你也無法真正理解別人的孤獨。
好在電影里六個人都接納了他人的闖入,打破了那種被迫孤獨的狀態(tài)。輪椅大叔為了見女護士像喪尸一樣走了一整晚,又荒誕又動情,現(xiàn)實中會有人這樣么;宇航員努力用英語向阿拉伯婦人解釋著太空
《心房客》經(jīng)典!并未成為孤島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7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