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是摩羯座的索德伯格,女主很漂亮。
黑白灰三色的電影畫面,像是膠片的質感,我們更容易以此為契機進入卡夫卡式的陰郁沉重的世界;當然偶爾也因為與現(xiàn)實強烈的對比反而更容易抽離出來對環(huán)境中的個體進行理性反思。
高飽和度的三色使我們更直接地去關注導演所要呈現(xiàn)的動作細節(jié)和人物表情,配合畫面中微小物件的聲響以及拉鋸般盤旋緊湊的背景音樂,去感受世界的荒誕和個體的緊張感恐懼感。
投影的夸張變形讓人彷徨和恐慌。
早期老式的建筑,被體制束縛而行動統(tǒng)一、步履匆忙的現(xiàn)代人,神秘主義的人物和對話,沉悶且壓抑。
在卡夫卡的夢里面,主人公都被賦予了角色的負罪感,謹小慎微卻不斷被蒙蔽嘲弄凌辱,在弱小的個體背后是無處不在、龐大冷漠的社會的隱喻——城堡。
就像是蹩腳的翻譯,你很難喜歡得起來。
但最大的失策是:
find somebody to play a nobody.
這種荷馬式的錯誤,毀滅了一個希臘神話。
索德伯格的卡夫卡,
是奎氏兄弟式的。
他的官僚主義,
更像是斯大林。
他把一種哲學思考變成了心理疾病。
用無政府主義革命、謀殺,科學怪人,千方百計地離題萬里。
偽傳記。
我沒看過卡夫卡的小說,總覺得推薦這部電影會力不從心,但拋開他本身是存在主義大師的身份,吸引我的,是一部充滿離奇感的驚險電影。因為這部這并非卡夫卡的傳記片,
「存在」(Being)一詞是只有“人”才有資格使用的兩個字。如果問死物:「桌子存在嗎?椅子存在嗎?」這個問題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無論問不問這個問題,這些東西都是原來的樣子,不會改變。除了人之外。在一個制度化的時代的冒險,太容易無所遁形,所以才更加撲朔迷離,社會越穩(wěn)定,狂想越被壓抑。
鬼才的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把卡夫卡虛構地建置與他的小說有著關聯(lián)的世界中,把卡夫卡卷入一個迷離經(jīng)歷驚險的漩渦。片中使用黑白彩色交迭的大膽手法,飽滿豐富的黑白畫面,在激烈的高潮忽然變回彩色,令人驚喜,存在,本身真是很荒誕!
看完碟興致未盡,上網(wǎng)找了《城堡》,還有村上春樹有部《海邊的卡夫卡》來讀讀,這是觀影之后的另外收獲。
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主要:杰弗瑞?艾朗斯
1991
如今的世道越來越卡夫卡了,現(xiàn)實逼迫我們重新去思考這個世界究竟怎么了。直到我打開索德伯格的《卡夫卡》,我依然沒有找到答案,海報是個奔跑中的卡夫卡,那個飄逸的,游魂一般的身影,飛舞的風衣,疾馳的步伐,以及被巨大現(xiàn)實扭曲的影子,此刻的卡夫卡仿佛御風而行,如同一位仙人,辦公室,城堡,街巷,地下隧道,一路穿梭在黑白之間。這一切仿佛是寓言,暗示了影片的諸多細節(jié)。
影片節(jié)奏無疑是引人入勝的,我?guī)缀跏且豢跉饪赐炅吮酒S著導演的快節(jié)奏,詭異奇絕的氛圍,一面是吸引
生卻并未活著,如同死去卻并無死亡:書寫將我們拋向這些謎一般的句子。
——莫里斯·布朗肖《災異的書寫》
將對索德伯格的這部《卡夫卡》的解讀僅僅局限于政治寓言是不夠的,正如起初對小說家卡夫卡的作品所進行的社會學研究將前者視為“官僚政治的諷刺畫”一樣停滯在了恪守擬真原則的舊批評傳統(tǒng)的階段,再難以窺伺其蘊涵于作品更深處的焦慮與關懷。
盡管,影片行至三分之二時,我們看到Jeremy Irons扮演的卡夫卡從地窖爬出,推開那扇門之后,畫面頓時由黑白變成了彩色
找出這部片子是存著與《卡波特》相比較的想法。只不過本片雖然也類似于作家傳記,也牽扯上暴力兇殺,但從主題來看完全不同?!犊úㄌ亍逢P注的是一段實際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一場個人的心靈體驗,而本片應該是導演虛構的一段人生歷險,一場對人性善惡的揭示。“城堡”是卡夫卡的著名意象,我雖未曾讀過,但推想也應該象征著禁錮、封閉和獨裁。本片把城堡這個意象具化為實物,其中充滿著各種獨裁者、陰謀家,還有對人性的控制手段以及慘無人道的刑罰,內里如迷宮一般錯綜復雜,對外只有一條墓地的秘道可通,外部的城鎮(zhèn)街道也陰森幽暗,人們都在酒吧里任由麻醉,秘密警察躲在角落里時刻注視著清醒者、反抗者的動向。最觸目驚心的當然是那個洗腦的試驗,不過歷史上的很多事實可以證明這并非聳人聽聞的傳奇。把文弱作家當成孤膽英雄,這當然使得本片有些模式化了,不過這樣的處理還是很成功,男主角畢竟沒有飛檐走壁大打出手。黑白與彩色的轉換如今看得多了到也尋常,依我看來,本片中黑白代表蒙蔽,而彩色代表真相,最后男主角雖已獲悉了真相
FIFF11丨DAY2《卡夫卡》:游走在虛實之間的提筆之人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2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