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女孩子來說,用手機或者電腦看看美劇韓劇什么的,算是當下網絡時代的一種消遣,但是同樣是看電視劇,放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換個播放器——電視機,可能就有另外一種象征——孤獨的家庭主婦消磨時光、打發(fā)日子的“跳蛋”,講出來有點羞恥,但是實質上基本一樣。
1955年的《深鎖春光一院愁》便是把這種表象下的“禁錮”描述的跌宕起伏、委婉動人,雖然是好萊塢的一部制片廠電影,但是卻被向來有高逼格之稱的“CC標準”收錄,光憑這一點,我們就不能把它當做“晚八點愛情狗血片”來看待
深鎖春光一院愁:美國的裂縫
《深鎖春光一院愁》上映于1955年,彼時,美國剛剛獲得二戰(zhàn)紅利,成為真正的世界霸主,在國內形成了龐大的中產階級(最多的時候這個群體占社會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嬉皮士運動尚未發(fā)生,整個美國處于富足而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中產階級作為社會構成中最保守的部分,形成了相對應的保守傳統(tǒng)文化,在這樣的社會里,女性的職責就是照顧好家庭的每個成員,另外再負責貌美如花。凱瑞就是這龐大的“美國甜心”群體中的一員。
凱瑞四十多歲,美麗善良知性,風韻猶存,丈夫去世,育有一兒一女
關于道格拉斯.瑟克,法斯賓德曾這樣評價“他是一個對人類有愛,不象我們那樣輕蔑人類的電影人”“我在瑟克的作品中,首次具體看到:哪怕是一個惟錢是問的體制下工作,個人獨一無二的東西,仍然有見天日的生機”...
也許這就是導演心中天堂里所允許的一切。即使是體制、工作所限,保存?zhèn)€人的天性、個性,最后總有撥開見云日的那天。影片結局體現的便是上帝的意愿。大多乞求愿望倚靠著夢境達到允諾,可究竟允許了些什么不得而知。
天堂里允許的一切,這是個令人迷惑不清的片名。暫且可以這樣理解:我們每日的生活即是天堂里允許的。
活著即是天堂里允許的。
影片立意明確,表現人生觀、價值觀與愛情的矛盾沖突。首先是階層矛盾。上流人士與下等平民共存于世,看似和諧發(fā)展,卻各自形成生活圈,他們之間的關系存在著不可調和的差別。這個觀念從奴隸社會就已形成,隨著社會發(fā)展,它也隨之發(fā)展得更加堅固。當然,個別人士對它是藐視的,他們無法改變,只好通過文學、戲劇、電影等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影片中眾人反對卡蕾與羅恩的婚姻主要原因便來源于此。其二是倫理矛盾。年長女士愛上年輕男士在世人看來是有悖倫理的。這條定律無論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或多或少都存在著。當然,它并沒有上一種矛盾更加尖銳、強烈,人們能給予更多的包容,但仍會不自覺的產生異樣眼光。
創(chuàng)作者是如何安排兩個不同階層的人物產生如此強烈的愛情?這也是我感興趣的地方。
首先,導演設置了兩人的關系。既要兩人不同階層,又要讓兩人能面對面的談話,主仆關系就再好不過了。羅恩是卡蕾已故園丁的兒子,子承父業(yè)天經地義(這也為以后一個流言的產生——說卡蕾在丈夫還沒過世時就與羅恩關系曖昧——打下基礎)。然后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劉禹錫這首閨怨詞的第二小句,被用作美國電影All That Heaven Allows的譯名,盡管電影中的季節(jié)不是春天(這里大約是取美好的歲月、時光之意)?!靶聤y宜面”本是期待愛情的狀態(tài);而鎖住女主人公的,是那庭院深深,和庭院內外的傲慢與偏見。
影片的情節(jié)初看極為老套甚至浮夸。一位上流社會富有的中年寡婦Cary,一位年輕英俊、朝氣蓬勃的園丁Ron,兩人的愛情遭到Cary子女、朋友的一致反對。面對世俗壓力,Cary放棄了這段感情。直到關鍵時刻
《深鎖春光一院愁》:
完成度非常高,臺詞設置精巧,畫面色彩鮮明。
這么憂傷動人的劇情,帶來的艱難與抉擇堪比初三時看《羅馬假日》??戳艘稽c后意識到啟發(fā)了托德海因斯的《遠離天堂》。但遠離天堂似乎才是現實,沒有happy ending.
中產階級婦女都愛園丁。洛克哈德森的臉簡直了,完美得跟雕塑一樣。這張臉自高三起一直貼在我屋子,某期《看電影》雜志里的小海報。
和《蔚藍深海》一樣,醫(yī)生都扮演知心大哥的角色:因為逃避,所以頭痛。你甚至比過去更加孤獨。你高尚的犧牲有什么意義呢。如果他真愛我
深鎖春光一院愁:細膩!塞克式的幻滅與希望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3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