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戲劇沖突主要有韋明渴望高尚人格的愿望與社會下流之風的沖突,韋明內心對愛的期盼與男性的男權主義在愛情上的作風的沖突,女性自我解放的意愿與社會對女性壓迫的沖突,革命思想與封建壓迫的沖突。
韋明是一個擁有新思想的先進女性,她受高等教育,追求自由戀愛,敢于一人到上海打拼,這是在當時社會所少有的“新女性”。導演以夸張的手法,賦予這個人物許多的災難,戲劇性的反諷了當時的社會,新女性就是一個標桿,審視著當時社會上的人們。王博士就是男權的代表,總是形影不離
這片比神女要激進大膽,且流露出左派的意識形態(tài)和先進于時代的女性意識。女主韋明拒絕成為婚姻里的奴隸,寧愿出賣身體也不愿出賣“靈魂”,這里既有關于女性自我和自尊的微妙心理,也反映出女性啟蒙運動中新的性觀念和貞操觀。
韋明是一位作家,她的書即將被出版了,主編要求署名時多加女士二字,并且把她的照片刊登在報上,當作吸引讀者的廣告。這里表明女性和女性的視覺圖像被大眾消費以滿足讀者的窺私欲甚至色情想象。
韋明的悲劇完全折射出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戕害,她試圖反抗卻無能為力
阮玲玉、鄭君里都是生于上海、祖籍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的電影人,二人在中國電影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仍被普通大眾所熟悉。其中不少電影的情節(jié)背景,都與上海有關,如《神女》(1934)《國風》(1935)等;與廣東有關的則如《一剪梅》(1931)中的廣東背景,《火山情血》(1932)中“下南洋”的習俗等。二人曾經(jīng)共同出演《新女性》(1935)《國風》(1935)等影片,這些深刻的聯(lián)系,使在一篇文章中對他們進行統(tǒng)一的研究很有必要。
阮玲玉原名阮鳳根,生于1910年,短短25年的生命
新女性:活,何罪何畏呢?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4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