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喜歡看韓國電影,偏見的緣故。一是討厭韓國的意淫,明明一個小國家歷史上一直受到天朝的壓制和統(tǒng)屬,后來更輪番被中國日本控制。夠可憐了吧,但是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或許一個瘦小的人偏要用吼聲很大來證明自己的強(qiáng)壯吧,過猶不及。雖然很能理解他們,并且承認(rèn)他們的方法在鼓舞民族自信很有效也值得國人借鑒,可惜韓國人選的踏腳石是中國,就沒辦法不厭惡他們了。二是討厭棒子語就是韓語,感覺特別難聽,怪異的腔調(diào)上挑顯得輕浮的尾音。特別討厭,沒辦法。
這部電影,在他特殊的背景,丙子胡亂。滿族韃虜攻城陷池?fù)锫訃耍切┍恍U族綁成一線的百姓滔天的哭聲他們都將變成奴隸,還有他們一步三回首再望故鄉(xiāng)和不歸的絕望。該是多么的撕心裂肺。再想起崇禎年間建虜破九邊震懾京畿擄掠河北山東三十萬口北歸,耀武揚(yáng)威與京師而還。那些同胞雙手背縛一串一串的被奴役,被強(qiáng)迫的遷離故土為野蠻人奴隸,他們哭的也肯定是撕心裂肺吧。這當(dāng)中肯定有兄妹有父女有姐弟,可是有誰能幫他們從滿族手中拯救出來呢。
面對野蠻人的威脅
弓這種兵器,和刀劍槍等別的兵器不同。打個比方,游戲《寰神結(jié)》里面有個書生瞿牧之,神仙教會了他符咒,原來手無縛雞之力變得厲害無比。弓也一樣,不像刀劍槍那么多用法,只要練熟,就能練出南伊的曲線射法。
演員選的很好。跳山那一段,滿人的彪悍勁兒顯露得淋漓盡致。主角南伊,開始是一個落寞的只知道喝酒的懶漢,妹妹被綁后這個人物形象才變得豐滿。
弓要拍好不容易,導(dǎo)演很厲害。
我一向喜歡狙擊類電影,這部片動作挺精彩的。在冷兵器時代,弓箭就是狙擊的武器?!?a href="/w/id287253.html">水滸傳》中燕青小弓一張,靈活機(jī)巧。男人對弓箭之愛好,想必來自兒童時期以彈弓打麻雀之類的趣事吧。小孩子通過彈弓釋放破壞欲,又展現(xiàn)出對力量延伸的向往。手足夠不著的地方,以彈弓來替代。
本片中塑造的滿族勇士硬朗有力,粗獷又有智慧。這也詮釋了滿人為何以征服人口眾多的漢人,并施以統(tǒng)治。不過,片中居然把太子稱為多爾袞,可見這部電影的歷史顧問太不嚴(yán)謹(jǐn)了。
看到滿洲兵屠殺棒子們就樂的花枝亂顫的,心里那叫一個痛快,一邊看一邊心里罵:該,讓你們牛逼,還不是被我大清鐵騎狂虐。
不過,你想沒想過,三百年前你的祖先是和你所痛恨的棒子在一個戰(zhàn)壕里的,是親如父子的盟友。在你的“大清”狂虐棒子的時候,你的祖先也正被幾百幾千倍的“狂虐”。
可悲的是棒子們在明亡之后一直念年不忘大明的好以至崇禎年號用了三百年,可大明的子孫已經(jīng)拿大明當(dāng)笑話了。
韓國人似乎做了許多的功課,將弓箭與滿語兩個要點(diǎn)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這種敬業(yè)精神是國人電影中所欠缺的。但并不能以此證明本片有多么的好,而只能說它比大部分的中國片要好。然而,電影本身的藝術(shù)價值不應(yīng)該被國界束縛,《弓》既不應(yīng)該作為韓國片與中國片比較,更不應(yīng)該作為韓國片來比較。甚至不應(yīng)該與哪部片子比較,而應(yīng)該僅僅從其本身出發(fā)。
作為中國的鄰國,朝鮮與中國歷代沖突不斷。1388年,高麗王朝甚至要侵攻中國東北,于是才有了后來的李氏王朝。因此不能在站朝鮮的視角來看侵略問題,畢竟其本身也侵略過,所以僅從侵略的角度來看這部片子是狹隘的。
而全片也未從李氏王朝的角度來切入,而是描述了一位孤身英雄。在片中,最惹人注目的無異是“前推泰山,發(fā)如虎尾”這把精湛的弓,以及男主角崔南伊的鮮血流過這八個字的一刻。那全片的宗旨也便顯露——歌頌人類在面對無奈的命運(yùn)時的偉大抗?fàn)幘瘛?br>樸海日的表演足以這樣一個抗?fàn)幍男蜗篚r活,但柳承龍所飾演的太子叔卻更加惹眼。太子叔覺新塔的眼神和動作隨著時間將兇猛彪悍的大清鐵騎完美呈現(xiàn)
首先,作為一個十八般兵器里最愛的就是“弓”,在所有游戲里都要優(yōu)先選弓手的“弓控”,看完這部電影之后差點(diǎn)一時沖動真的去買一把“反曲弓”回來(捂臉)。不過今天還是決定先按耐住對“弓”的愛不釋手,來淺淺地梳理下我印象中的“動作電影”??缍忍??是的咱就是這么任性。
其實(shí)在電影誕生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真正意義上的“動作電影”都是不存在的。那時影片對于動作的描寫,主要是基于對劇情服務(wù)的目的。硬要說的話,早期的警匪片、懸疑片、探險片中到是能夠看出許多現(xiàn)在“動作電影”的雛形。原因很簡單
【最終兵器:弓】隨便寫點(diǎn),和影片無關(guān)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57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