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版《攻殼機動隊》改編自日本動畫名篇,兩部電影看起來相似,實則完全不同。動畫版和電影版探討的都是靈與肉,但是結論不一樣。Ghost in the shell,翻譯的直白一點,就是肉體(軀殼)中的靈魂,那么影片的主題就十分明顯了。
動畫版是虛無主義,電影版是存在主義。
虛無主義:“人生沒有目的,只有過程,所謂的終極目的是虛無的(尼采)”。虛無主義認為人生毫無意義,沒有生存下去的意義,也沒有死亡的意義,生存和死亡同樣都是沒有意義的。
存在主義:“我思故我在(笛卡爾)?!贝嬖谥髁x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礎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圖片3>
先來講一下動畫版,動畫版中只有大腦的機器義體已經比較普及,人們可以通過高科技讓自己的身體達到物理上的完美,也就是“完美的肉體”,那么在肉體已經可以防御一切傷害,“靈魂”(腦)的存在本身,是否就是一種生命?一種不需要肉體的生命?
<圖片2>
離開場還有五分鐘,坐定之后才想起打開豆瓣看看評分,滿屏二星三星簡直讓人絕望,自覺之后一個多小時會過得很煎熬,按照怒其不爭,和一眾評論保持步調一致的標準套路寫了個影評開頭:攻殼作為典型的美國拍攝日本漫改影片,不負眾望地保持了少女殺手,北斗神拳(其實我并沒有看過,只是聽說很爛的樣子)這類影片的一貫水準。只得其形不得其神,這一方面可以歸結為東西文化差異……接著就迎來了最快打臉。
關于押井守和攻殼,資深宅男、日漫迷、哲學家和影評人們都已經說得足夠好了,只是記錄一下今兒看完GIS的一個最讓我擰巴的癥結而已。
其他都可以忍,但這一版最有問題也是讓我最失望的,還是對于義體人的人設問題。而這個看似小小的問題,卻左右了整部電影的故事走向和思辨水準。
首先自我介紹下,筆者是攻殼死忠,原作動畫番劇和動畫電影都看了無數(shù)遍。
其次介紹個冷知識:電影名字的最正確讀法是 攻殼(qiao第四聲)機動隊 。
寫這篇評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給所有可能看了這部改編電影而沒有接觸過動畫和原作的朋友普及一些原作有關的信息。
原作來自漫畫家士郎正宗。電影和動畫番劇的主要導演是日本的押井守和神山健治。音樂大神菅野洋子為該作動畫番劇操刀音樂。
登場人物介紹:
草薙素子(電影女主以及攻殼整部作品的第一主角):前職業(yè)軍人和特工,目前(電影時間線)在公安九課做隊長,軍銜少佐,相當于少校。除了大腦,全身義體,雙性戀,電影里的說法是被機械強化。
巴特:公安九課老資格,曾經在海軍陸戰(zhàn)隊服役,參加過真實的戰(zhàn)爭,期間接受了高比例義體化手術。電影里中期改造的加上去的眼睛。在動畫中是參加海軍陸戰(zhàn)隊的標配裝備。電影里沒什么特色,就是能打。巴特和素子的關系十分曖昧。
提前看到影片,也提前感受失望。
簡單梳理電影版的劇情(部分人名為音譯,會與電影版略有不同)
2030年,科技發(fā)達,機械取代人體的技術日趨成熟,人腦也可以電子化并接入網咯。
當片中的那位女博士(抱歉我不記得她的名字了)跟少佐說,“你是唯一一個”(You're one of a kind)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個新的《攻殼機動隊》將與我們所熟悉的,20多年前押井守所拍攝的那部驚人的動畫分道揚鑣。
“攻殼機動隊”賽博還在,朋克去哪兒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