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來追緝聶魯達的奧斯卡探員又在喃喃自語了,在深夜陽臺上露出一副愁眉苦臉,HOTEL的霓虹閃爍,他穿著整齊,叼煙。偉大的警探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幹了什麼、要幹什麼,以及最重要的,為什麼要這樣幹。
正反兩個鏡頭,利落,有敗者的坦白,算是這部電影少數(shù)有效的畫面。
電影放完,前座阿姨冷冷抱怨我不斷磨蹭她後腦勺的膝蓋,我確實看得有點坐立難安。阿姨抄起包走了,我定在座位上,剛落幕的電影很快顯得偏遠,和安第斯山的亂石堆一樣陌生。
根據(jù)可靠的資料,聶魯達顯然是智利的傳奇,詩歌界的南美教主。除此之外,他還飲酒、好色。然而這大概和眾多的藝術(shù)家甚至人類作為整體沒有巨大的差別,我更想了解的,是一個完整的聶魯達,他的決定,他的任性,他怎麼就那麼大聲驕傲,而不是他飲酒作樂的影像而已。
這部電影的癥結(jié)在於,聶魯達的詩性和他的理性是斷裂的,政治任務(wù)和詩人兩個角色交替出現(xiàn),卻很少重合。這也許就是導(dǎo)演所理解的聶魯達,但若真是如此,這也是就是一個本身困惑,寫一手好詩的共產(chǎn)主義者罷了。
是聶魯達書寫了警察,還是人民書寫了聶魯達
不止兩三位珠玉在前的大批評家們強調(diào)了聶魯達的”幼稚“,論據(jù)是他對所謂”斯大林主義“的態(tài)度;另外就是強調(diào)電影里“沒有什么政治,把聶魯達換成一個搖滾明星也一樣”云云。這只能再一次證明德里克對中國的“后革命氛圍”的準(zhǔn)確刻畫。后革命的認(rèn)識裝置足以把所有大寫的革命都給過濾在大腦之外,不僅可以用來改寫中國歷史,而且還保證腦袋里裝了這種安全閥的人可以把一切“政治”與“政治”的對抗壓抑進潛意識,表現(xiàn)為“政治”與“遠離政治”的張力。
先說一句,這部電影最初是為了學(xué)西語看的。真的是很好的學(xué)習(xí)材料,語言足夠詩意,適合反復(fù)聽。
影片的看點很顯然不在于情節(jié),因為這是已發(fā)生的歷史,大家都知道聶魯達成功逃到了法國??袋c在于影片通過警察的視角,不斷去尋找聶魯達名流史冊,他的詩歌被人傳唱的原因——這樣一個參議員,聲稱自己是共產(chǎn)黨人,實際上遠離人民,為利用這場逃亡留名青史,不惜讓他的同志們冒險,而且并不知道如何建立一個人民做主的國家;這樣一個浪子,拋棄妻女,尋花覓柳,但是女人們都渴望他的懷抱。
開篇對共產(chǎn)主義者一通冷嘲,讓大詩人的政治表演看上去滑稽幼稚,讓人搞不清是莊是諧。后面隨著對聶魯達的追捕,把政治陰謀和自我表演生生表現(xiàn)成了逃犯-警察的一場華麗虐戀:狡猾而傲慢的逃犯,背負恥辱自卑的警察為了名垂青史展開的比賽,圣地亞哥一路向南,伴隨拉美地區(qū)貧窮與浪漫的底色看上去跟政治半毛關(guān)系沒有。最后一幕安第斯山的高海拔雪中落幕,浪漫的要死要活。
在我的人生里,
我是先知道“艾青”,后知道“聶魯達”的。
因為,我是中國人,聶魯達是外國人。
艾青是中國著名的革命詩人,高中語文里有他的詩《大堰河——我的保姆》
在我的觀影記錄里,
我是先看了電影《追捕聶魯達》,后知道,在新疆克拉瑪依,有艾青的一個石雕塑像,紀(jì)念他的一首詩發(fā)表30周年。
《克拉瑪依》
“最荒涼的地方,卻有最大的能量,最深的地層,噴涌最寶貴的溶液,最沉默的戰(zhàn)士,有最堅強的心,克拉瑪依,你是沙漠的美人。”
在百度百科里,
聶魯達:詩人、外交家,智利共產(chǎn)黨黨員
電影《聶魯達》
我愛你,但不把你當(dāng)成玫瑰,或黃寶石
或大火射出的康乃馨之箭。
我愛你,像愛戀某些陰暗的事情,
秘密的介于陰影與靈魂之間。
找到了這首聶魯達的詩,出自其獻給愛的100首十四行詩,第17首。我覺得很巧妙的表述了小警探對聶魯達的感情,一種在追捕時形成的的沉迷和浸潤,也許是雙向的,隔空示愛,浪漫的一塌糊涂。聶魯達就像一個背棄了誓言的戀人,任性的逃亡,一路淘氣,不守規(guī)矩,留下視為信物的小說引誘著尾隨而來的警探…而警探呢,文藝得有點兒過分,癡情而決絕,一路上
“追捕聶魯達”你想要的就是一場盛大的逃亡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