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到底重不重要?它對人們有怎樣的代表意義?如果有一天我們回到過去極權政府統(tǒng)治的時代,失去了現(xiàn)在能跟朋友討論公眾人物是非,在網(wǎng)路上發(fā)表對公眾議題看法的自由會發(fā)生什么事?對我們?nèi)粘I顣斐墒裁从绊懪c轉(zhuǎn)變?《沉默的教室》雖然是一個發(fā)生在東德且距今已超過50年的故事,但電影建立在真實背景之下所具有的戲劇張力,依舊能帶著我們從片中事件反思自身歷史,通過對過往悲劇事件與歷史傷痕的回顧,進而獲得避免再次步上后塵的教訓和省思。
蘇聯(lián)士兵錯了嗎?沒有,他們只是為了反法西斯才來到了德國,占領了匈牙利
德國學生錯了嗎?也沒有,他們也同樣信仰共產(chǎn)主義,但同時也認同自己的民族應該擺脫俄國人的管理
社會主義有錯嗎?沒錯,這是一條應該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的道路
那是誰的錯呢?也許是兩個不同的陣營的政客和他們的喉舌媒體吧,政府欺騙了他們的人民
可人民也需要政府,需要一個既管理著社會秩序又能為人民所監(jiān)督的政府
這是一部需要帶著批判思維去看的電影,因為它對于社會主義的抨擊甚至抹黑是有許多不合理的
這是一部有點奇怪的電影,很多人認為它工整地敘述了一部西方視角的反社反共求自由的坎坷歷程,一如多少年來那樣在傳統(tǒng)電影語境中將西方視為徹徹底底希望的化身而把紅色陣營的此時此刻比作當下煉獄,但同時奇怪的是,我們也不乏能從電影中多個主要人物口中聽到他們對社會主義的堅定和信賴,即使被出賣,被告知父輩的真相以至人生崩潰,被專權欺凌護佑不了自己的學生,這份信賴單薄到身處極端情境猶似自保的借口,卻在整個電影的氛圍里,與主題似乎略微相悖的觀點最終都并沒有給予相應傳統(tǒng)上的諷刺效果
主題是普遍的老一輩背負著二戰(zhàn)的包袱,法西斯主義的記憶,而年輕一代高中生憧憬理想主義,在某種政治體制下,所有的想法變得天真,而表現(xiàn)出我們熟悉不過的手段操縱事態(tài)的發(fā)展。作為國人應該很容易理解為什么東德政府認為必須消滅“反革命”活動。
這部片子,其實作為中國人是很好體會的,學校官僚一樣被那樣集中的政治體系所統(tǒng)治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通過共同努力(洗腦),用一些形式主義的校規(guī)保持著看上去的團結(jié),學生們恰恰表現(xiàn)出了民主德國“社會主義”政權下暴露出深層的品質(zhì)。
好的制度能最大程度的激發(fā)人的真善美,反之亦然。沒有什么東西,比一個虛弱到只剩下暴力、威脅、誘逼的強權,更能招徠人性最黑暗最骯臟的部分。
故事源于俄國坦克開到布達佩斯、鎮(zhèn)壓當?shù)厝嗣竦氖就涡?,其中一個義憤填膺的學生號召大家在課堂上沉默兩分鐘以示支援,多數(shù)服從少數(shù)的的做法把整個班級帶入困境(獨裁的民主,多數(shù)的暴政)。在那個高壓環(huán)境下,教室的沉默并定性為一場反革命事件。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可能真善美大多是相似的,假惡丑千姿百態(tài)
1、沉默的教室(Das schweigende Klassenzimmer,2018)的政治在兩種結(jié)構中表現(xiàn),一是國家對人民,二是父母對子女,前者「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後者「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其中,人民不滿意政府是相對較好解決的問題,子女不認同父母則棘手得多。當父母與子女間有歧異,子女可以盡可能的抗爭與異議,而父母總待之以寬容。
2、艾瑞克的繼父是耶和華的聖殿中的牧師,在臺上傳述猶大「出賣」耶穌的故事?!父姘l(fā)」或「隱匿」是從古以來的大問題,尤其在親密的關係之中
【沉默的教室】從沉默到沉默,我聽見他們呼喊自由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