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貝在中國確實很不出名,如果真的是他挽救了二十萬中國人的命,那是很不正常的。這部戲是一個在德國生活了三十幾年的日本人叫我去看的,他承認在日本,這段不光彩的歷史確實沒有被寫進教科書,以致現在新一代的年輕人知道南京大屠殺的很少。這并不奇怪,我們不也是把當年的六四學生運動掩蓋得嚴嚴實實嗎?對于普通的日本人,他們都很想知道真相,但老師只是告訴他們,要想更多地了解歷史你們就自己去看課外書吧。其中有一位不忍心殺死戰(zhàn)俘的日本軍官,不知道是否真有此人,我想日本人也不全像那個皇室后裔那樣滅絕人性的吧。
不算影評,只是想邊看邊記錄一下。感覺刪減了太多細節(jié),完整的應該看張純如寫的《南京大屠殺》。從頭哭到尾,第一次感覺淚點這么低。
1.第一次救人的納粹旗被中國小孩踩在腳下玩耍
2.約翰拉貝毫不猶豫地選擇讓遇難者進入廠區(qū)尋求庇護
3.約翰拉貝,羅伯特威爾遜醫(yī)生,魏特琳
4.感覺剛開始拉貝和羅伯特不對付,哈哈哈,很可愛,感覺整個電影唯一快樂的地方。兩個人都是很好的人各方面的
51:53 本以為拉貝夫婦都要乘船離開,結果只是送走了夫人,夫人表示支持。有種永別的感覺。我記得書里說船班奈號好像沉了
關於這部片,場景製作有限,劇情設計過於幼稚,乃至於應有的死亡恐怖和顯示值殘酷未能恰當反映。個人並不以為他是讚頌個人之作,因為他整部劇的主題用力也不在拉貝個人,似乎本片的導演想表現的東西太多卻又無法駕馭,以至於主題渙散,以及渲染那些無聊的浪漫和無謂的寄託。本片飾拉貝一角未能有非常理想的個性特質,缺乏作為人物電影應有的人性閃光點,只能算是中規(guī)中矩。
影片細節(jié)之處十分值得斟酌,也正是這些細節(jié)之處是他絕不能成為使人滿意的作品。首先這部片只是一南京為主題,而缺乏相應的時代氣息和緊張感,導演無法表達作為人面對一種超荒謬的殘酷是如何蛻變和那種特有的感情,而恰這些才是時代應有的狀況,而不是一個白癡的女學生為弟弟夜間行走,更不是隨便找來一對傻呼呼的臨時演員來當將被處決的人(個人認為,如果一部片要插入大量的臨時演員鏡頭,則必須考慮它所表達的事物,於是我看到這部片他以一群無所謂的人表現他們就死和避難的“慘況”,另外我看到送船之時穿上竟然有個身穿晚宴服的中國女性笑著揮手之別
【拉貝日記】日本人看這部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