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皆凡人!當(dāng)有一日,你發(fā)現(xiàn)你是這世界上最成功的故事“宗教”的主角,那么你就不會滿足于文學(xué)、電影、音樂等這些“不重要”的娛樂消遣中。如何敘述這個故事的主角?作為凡人,這個奧義是:宗教即“人的本相”。——Sir John Brannox (約翰爵士)
保羅·索倫蒂諾的作品總不會讓人失望,不僅編劇和臺詞一流,其攝影和配樂更讓人驚艷。于是《新教宗》開篇,被他過于大膽表達(dá)所刺激了,時刻在華麗恢弘與世俗粗鄙,敬神與瀆神之間切換,肅然起敬之后又不禁嗤鼻。
對“宗教”這樣嚴(yán)肅厚重的題材
為Esther鳴不平的人有很多,覺得她的一生足夠悲催,什么好事都沒有輪到她,她其實并不想害別人。
這個人物是其實是很成功的,和她對比的幾個女性,各有特色各有命運。
比如第一季里面的:sister mary,她是一個對萊尼的精神成長不可或缺的人,一個修女、神職人員,和修女身份對應(yīng)的,是她既不刻板,也不教條,她玩球、吸煙、穿標(biāo)語T恤、甚至和國務(wù)卿有微妙的感情。
sister mary具備母性、但母性并沒有讓她盲目,她是全劇最有眼光的人之一,堪比國務(wù)卿。但國務(wù)卿的特點是能看到客觀真相
依然是索倫蒂諾的絕美畫面和靈性配樂,又仙又妖,神圣蹦迪。
每句話都好像磕了藥,又好像是神諭。
它和《年輕的教宗》一樣,有一個非常完整的、自反性的神話結(jié)構(gòu)。高潮還是在最后三集,前七集一切混亂到達(dá)崩盤邊緣,后三集逆轉(zhuǎn),救贖,完成自反的結(jié)構(gòu)。
《年輕的教宗》的自反在于,起初PiusXIII只愛抽象的上帝,不懂得如何愛普通的凡人;他極端保守、堅持神秘,讓梵蒂岡幾乎眾叛親離,但他能上演常識無法解釋的神跡,最終用兩段演講和和一封情書獲得了全世界的愛。
《新教宗》的前七集,梵蒂岡一片混亂
在《紙牌屋》大獲成功之后,美劇就開始對“”權(quán)利的爭奪“”劇狠下投資。我能想到的有《年輕的教宗》,《家國危機(jī)》和這部《黃石》。就連《黃石》的開場都和《紙牌屋》一模一樣:一個是掐狗,另一個是殺馬。但是我還是覺得《黃石》并沒有能夠做到《紙牌屋》的深度和超越:《紙牌屋》講到了“開放式婚姻”的問題,還講到了“可以欺騙別人,但是絕不能對自己不真誠”的問題。這些都是以前的好萊塢從來沒有深入討論過的。而《黃石》僅僅靠Kevin Costner的摩羯頑固魅力來吸引觀眾。
在《紙牌屋》里
先說結(jié)論:沒有爛尾,沒有不合情理。
整部劇探討的是愛與狂熱,保守與博愛,中庸之道與悅納自己。
萊尼在保守與博愛間掙扎,與其說是心臟病發(fā),不如說是無法與自己、世界和解。
萊尼臥床后,牽扯到了狂熱,這是萊尼無法控制的。引發(fā)了教會對狂熱的恐懼,狂熱的源頭在于愛,由此引出對于愛的探討。
古特雷茲認(rèn)為愛是大聲說出來。
約翰認(rèn)為愛是對不同對象做合適的事。此即為中庸之道。
然而中庸之道是壓制天性的,最后約翰選擇悅納自己。實際上這里才是本劇最大的諷刺。
約翰處高位,當(dāng)謀其事
“新教宗”信仰歸于世俗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