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片子的確很像這幾年天朝八點檔題材,家庭倫理故事片。只不過我們糾結(jié)房子票子,人家糾結(jié)宗教和票子。
其實也未必誰就比誰高貴。
我一點都不覺得女保姆有多圣潔。當(dāng)時她私下里去找西敏說的那段話,讓人非常的反感。一方面,她不敢接受賠款,因為她知道孩子不是因為納德流產(chǎn)的,她害怕接受賠款會有厄運降臨在自己女兒身上。一方面,她又不想讓自己的丈夫知道自己說謊,害怕丈夫的怒火。如果西敏按照她的要求做,那么結(jié)果很可能就是暴躁的鞋匠會向西敏的孩子報復(fù)。
這個請求,我可以看到她對宗教的敬畏,但是她的孩子要緊,人家的孩子就沒關(guān)系了嗎?人家孩子的生命安全,甚至還比不上她被丈夫責(zé)罵一通來的重要。所以她也一點都不高尚。
她對宗教的虔誠,大概可以類比于我們對限速的虔誠。
限速的目的是為了交通安全。但是大部分人遵守限速,是怕吃罰單。如果我們明確知道哪里有攝像頭,那么在快到攝像頭的時候會減一下速。如果到了陌生的路段,不知道哪里會突然冒出個攝像頭,而且罰單又貴的要死, 比如在瑞士,那么全程都會小心的控制車速。
伊朗一個面臨解體的普通家庭遇到了麻煩,歷經(jīng)種種糟心狀況終于走出困境之后,他們會怎樣?
淚眼朦朧緊緊相擁破鏡重圓生活轉(zhuǎn)折?嘿,但這可不是商業(yè)大作騙你的招式。
他們只是陌路般低頭沉默坐在人群來往的走廊兩邊等著女兒告訴法官今后的歸屬決定。這是生活的真相,冷酷又真實。
《一次別離》是近來看到的最為嚴(yán)肅的電影,嚴(yán)肅的態(tài)度和負責(zé)任的鏡頭語言。鏡頭說真話,不偏袒,無配樂,客觀記錄。沒有刻意的情感導(dǎo)向,沒有不知不覺介入的音樂干擾,不遮掩,不虛飾,坦呈心扉,讓生活繼續(xù)。
鏡頭清明如水,敘事自然,你只是看到意志單純照顧老父堅毅面對波折不善表達感情的納德;一心想移民略顯強勢而內(nèi)心習(xí)慣于逃避的人母西敏;學(xué)習(xí)刻苦沉默少言臉龐明凈的少女特梅;分擔(dān)家庭負擔(dān)懷孕幫傭被車撞都不說為錢撒謊卻在緊要關(guān)頭面對《古蘭經(jīng)》淚灑崩潰說我有疑慮的女人;事業(yè)落魄投降于生活卻放不下生而為人的一點權(quán)利的女人丈夫;老年癡呆肥胖笨拙喪失自由無法言語的老人;眼神清涼如問尚處懵懂的小女孩······
你不能恨他們?nèi)魏我粋€,生而為人
也許在這樣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度里談起信仰給人的力量和約束總會顯得蒼白無力,那便將這些文字作為對于信仰的崇拜和標(biāo)榜吧。
對于伊斯蘭世界的電影作品,之前的了解僅存于阿巴斯的那些苦悶且令人深思的長鏡頭中。那些長鏡頭像是詩歌一般,令人崇敬,但總給人一種似懂非懂的感覺,讓人摸不著頭腦。若是和人談?wù)撈饋恚膊恢獜暮握f起。如果阿巴斯的作品是詩歌,那么這《一次別離》就像是散文了,同樣的魅力,但這次,你似乎可以說,它更好懂一些了。
謊言。
不,我沒有推搡她,我不知道她懷有身孕,我一無所知。法官大人,他們這樣做是為了把我送到監(jiān)獄里,法官大人,請你看著我,我從來不知道她懷有身孕,她從始至終用衣服將自己包裹著我怎么會知道她居然懷孕了餓呢!可她是怎么對待我的父親的,哦,我年邁的患有老年癡呆癥的父親,法官大人,她在上班時間把我的父親綁在床上,一個人,一個人留在家里,然后出去辦私事,法官大人,她能這樣做,他們一家都是騙子,是騙子,我不能去坐牢,我還有父親需要照顧,我還有一個十一歲的女兒,求求你了,法官大人。
1.2.3.信教是有用的
單純因為人性和道德上的爭執(zhí)其實我認(rèn)為并無法真正表現(xiàn)伊朗社會怎樣,我不清楚影評為什么這樣寫
如果婚姻是這樣的墳?zāi)?好難過……寧愿一個人孤獨 不愿兩個人束縛
但是我仍然不確定是否將來要為了有人幫忙而委屈自己的靈魂
蠻神奇的 一開始在想這樣都能奧斯卡最佳外語 可能吵架太多 人性太多 看到最后竟然覺得值得
最后就是
父母之間的關(guān)系真的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潛意識上的影響
對每一個 包括我一樣受過父母之罪的幼小心靈
致歉。
或許報應(yīng)
就是從你們大聲爭吵那天
就在孩子心中埋下了根吧。
覺得伊朗人跟中國人蠻像的。中國人問良心,伊朗人問可蘭經(jīng)。
幸福的婚姻是從社會環(huán)境就幫人規(guī)避一些問題嗎?感覺他們像是生活在50年代的中國。往日清朗日子培養(yǎng)的人,還能見到一些。納德和西敏算得上伊朗的中產(chǎn)階級吧。眼睛中的理性和清朗,讓人看著很舒服。書和音樂培育出來的人。
他們的女兒在性格上就比不上美劇中青春期的孩子了。但那份早熟的壓抑和脆弱同在,讓人看著,心生憐嘆。
他們的出路在哪里?
丈夫選擇放手,因為他不能走。除了父親的原因,他還想證明他沒有錯。他是選擇與這個國家同存亡的。
而西敏,想給自己爭取一個未來。
一個是清水煮青蛙,一個是春江水暖鴨先知。
這種根本性的區(qū)別,孩子在中間受苦了。
只是國家的環(huán)境,讓他們直逼這種區(qū)別,無處可逃。
若在幸福的國家,普通的家庭不會面臨這樣的問題。
中國有多少家庭面臨同樣的困境?怎么辦?
近幾年很少看文藝電影,難得有空閑和平靜的心態(tài)看一部電影,尤其是一部伊朗文藝電影,前些年看了很多文藝電影,戈達爾、費里尼、特呂弗、候麥、貝托魯奇、約翰福特、阿巴斯、以及各種類型的電影,其中也包括很多伊朗電影,最喜歡的算是《小鞋子》和《何處是朋友的家》以及《天堂的顏色》……,這些電影每一部都有打動人心之處,每一部都讓我的心靈感動。
還記得當(dāng)年看《小鞋子》,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xué)在陋室一起看DVD,影片結(jié)束的時候借著暗弱的光,看見大家眼睛微微濕潤,直到音樂停止,良久,沒有人說話,靜靜的,只有音箱的底噪和嘴中吐出的煙霧,煙氣緩緩繚繞在藍色的熒光屏前直至整個房間,這煙中有理想和寂寞。
沉默時最可怕,有句話說:“不在沉默里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fā)”,如今來看死亡的可能是電影理想,爆發(fā)出的可能是一個生活的無奈,即便是電影理想已死,也要在死時得以升華,在電影的欲火中涅槃!電影就是電影,最終還得回到故事上來,一個打動人心的故事,一段現(xiàn)實之外的另一段人生。
回到《一次別離》這部電影,看完電影感覺這個名字還算貼切
“一次別離”實屬爛片,美國以奧斯卡為政治武器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