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評論都在說關于選擇權,關于bt,關于前衛(wèi)思想。不可否認的,影片中都涉及到了??稍谖铱磥磉@一切的混亂最后我用一條線抓清楚了。那就是青年人的教育問題。
主人公的暴力傾向由荷爾蒙控制,貝多芬的音樂是啟動按鈕。前段他的那些種種暴力,看上去更像是一場游戲,對他來講就是迷亂的游戲,他快活在其中。老師的警告對他毫無作用,直至被抓進警局,他藍色的眼睛,和微笑,還有他的言語,都讓我感到了一種純潔。也許你覺得可笑,如此暴徒,我還能感受到純潔?是的,你仔細看他的眼神,沒有處心積慮、沒有歇斯底里。他只是不太明白,自己的游戲是那么的出格。他需要教育和引領。
無疑監(jiān)獄的改造對他是有成效的,這種成效令他體會到了那么多的痛與悲哀。他被拋棄了,沒家庭、沒朋友、沒金錢。一無所有的他并沒有想到死,在雨夜狂奔著……來到了那曾經熟悉的“HOME”,并在心中不停的說著“家……家……”回到了曾經的犯罪現場,老作家的處心積慮和他的缺心少肺做了徹底的比較。這個可憐人,被利用為攻擊政府的工具,他生不如死的聽著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
庫布里克 72 年拍攝的 A clockwork orange
又是一部讓人不得不思考的片子 還是記得在看完 《猜火車》之后心里無法平息的的很多很多 無論是開頭的精彩的開場白 還是結尾時候Mark對新生活的憧憬 那個離我們不是很遠的年代電影 像是在講述歐洲版的80后。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魔鬼,只是表現出來的方式不同。有人喜歡暴力,像是發(fā)條橙里的男主人公,性與暴力的同時享受是上半部電影的主旋律。性與暴力,去掉"和"就成了性暴力,暴力來的突然,就只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的第四章觸動了心里的魔鬼。在血與施暴中找到的快感,有這暴力傾向的少年們,青年們,只是在這個很安逸的社會,有這一中叫做道德的東西不允許我們像是《大象》里的主人公一樣制造一次類似與美國1999年4月發(fā)生于科羅拉多州的校園槍擊案的重大事件。有一種東西叫做社會,有一種叫做法律,有一種東西叫做束縛。況且也沒有一個人愿意貢獻出自己拿給別人做試驗,把自己的像是剝了一層皮一樣給被人窺視,畢竟魔鬼就是魔鬼,需要披風,不給被人看見自己的真面目。正因為如此
無法言說的一部片子。至少在剛看完5min以后,想不到合適的詞語來形容,也理不清自己心中的感受或者看法。
看完《發(fā)條橙》馬上就來豆瓣看影評,希望能有別的人已經說出了心中的共鳴。但是沒有。It's not on the point.
也許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從我個人來看,看影片的時候在看劇情的同時也欣賞拍攝表現手法。于形式于內容都耐人尋味。是一部好電影。
我沒看過原著。但是影片開頭Malcolm McDowell的眼神就深深吸引了觀眾(我)。那是我見過的最引人入勝的眼神,就像透過屏幕,他站在你的面前,直直地望進對方的內心。那是我見過的最直面的直視。微微揚起的右嘴角透露出一種挑釁。影片在這個神情上定格了很長的幾秒鐘,我甚至不敢直視回去這一雙眼睛。他在說什么。從低低的帽檐下迸射出來的咄咄逼人的目光?!澳隳馨盐以趺礃印?br> 影片一開始就赤裸裸地展現暴力,以舞臺劇的形式,人物對話也如同在舞臺上一般,一字一句,抑揚頓挫。至少,主人公是以這樣的形式在對世界說話。聯想到后來伴隨暴力時的貝多芬樂曲,實施暴力時的一塵不染的擊劍服
《發(fā)條橙》跌宕的科幻片 最好的庫布里克:當鮮活多汁的橙子被上緊發(fā)條;性,暴力與藝術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