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本片是具有《羅馬》精神的《400下》。導演肯尼斯?布拉納用90多分鐘時間為觀眾還原了他小時候的所見所聞。黑白的影像鐫刻了歷史的沉重,偶爾出現(xiàn)的色彩全都寄托于影視作品和舞臺劇之上。
都說童年會影響人的一生,小巴蒂的童年用漫長的晦暗與鮮有的亮色為觀眾展示出一種動蕩局勢下的分裂,摯愛親朋間的離別。通過孩子的視角審視世道的荒誕不經,又戀戀不舍。
影片開頭,年幼的巴蒂拿著盾牌和劍在自家門前與“敵人”決斗,無憂無慮,率性童真。長鏡頭內街坊鄰居的問候與互動
〈Belfast〉譯為《貝爾法斯特》,雖然它以工業(yè)化程度較高的鏡頭完成了仿黑白片的創(chuàng)作,缺點顯而易見,但一些片段的表達是拉長了時間的,“愛爾蘭人生來就是要離開的”、“貝爾法斯特這一帶沒有通往香格里拉的路”,《貝爾法斯特》沒能沉淀下大事件,但把被信仰放逐的普通人無論去向何方,都得承接住遺憾、痛苦的拉扯講得令人動容了。
電影里因為有異于所處小鎮(zhèn)Belfast的主導信仰,本質上是沒辦法認同主導信仰下的生活、行為方式,不得不離開前往倫敦的家庭,三代人選擇離開還是駐守
《貝爾法斯特》這是最美好的年代,這是最糟糕的年代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4041.html